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汉语方言声调演变类型研究

2022年04月12日08:44

北京语言大学王莉宁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语方言声调演变类型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2颁驰驰009),最终成果为同名专着。课题组成员有:沉丹萍。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语言资源极为丰富,拥有五大语系的135种语言,10大汉语方言,68种次方言,小方言土语难以计数。在各种语言资源里,汉语(包括普通话和汉语方言)的使用人口在12.8亿以上,是中国乃至全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声调是汉语重要的特征,也是汉语研究的重要领域,声调演变是汉语方言最为重要的音变现象;因此,汉语方言声调演变类型的研究,是汉语演变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它对于认识汉语的形成、现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已有研究来看,以往因受材料所限,声调演变研究往往限于单点或单种方言,多呈现零散状态,缺乏全面的综合研究,也难以从整体面貌上对汉语方言声调演变类型进行考察。该成果研究突破了以往研究范围、考察对象过窄的局限,利用“汉语方言地图集”课题调查的930个地点的材料,结合课题组实地调查所得的第一手语料,对汉语方言声调演变的情况进行了全面地归纳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制作了叁个反映汉语方言声调概况、演变信息的数据库,每个数据库都包括930个汉语方言点的材料,以此构成该成果的研究基础。该成果的研究意义可概括为以下叁方面。

(1)选题新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该成果通过与中古音进行比较,对汉语方言的声调演变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同时,对重要的声调分化现象、声调合并现象、连读调、语法变调等现象还加以深入的个案分析研究,这对于论证汉语语音演变的历史过程,汉语语音演变的共性和个性具有重要意义。

(2)材料丰富,翔实可靠。该成果对全国930个方言点的调查材料进行了大量细致的校正和加工,整理成叁个声调专题数据库,为项目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该成果大规模地运用“汉语方言地图集数据库”的材料对汉语方言重要的音变现象进行研究,除了《汉语方言地图集》以外,这些材料均未公开发表或出版过。此外,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实地调查或核实了河北、安徽、江西、湖南、广西、澳门、云南独龙江等地区的语言方言材料,对比较特殊的声调演变现象尤其给予特别的关注,揭示了新的声调演变类型。

(3)研究视角和方法新颖独特。该成果利用地理语言学绘制方言特征图的方法,绘制了28幅反映声调演变类型的方言地图,并对其所展示的地理分布类型进行了说明和解释,还借鉴或使用了语料数据库、语音实验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丰富研究结论,可作为同类研究的重要参考。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在研究内容和观点方面,该成果提出了对于汉语方言声调演变类型的概念系统。除了第一章“绪论”和最后的“结语”以外,主体部分有八章。其中,第二章至第六章“清浊分调”“全次浊分调”“送气成调”“韵尾分调”“元音分调”分别从声母、韵母的发音特征,探索影响声调分化的因素;第七章至第九章分设叁个专题,分别为“入声的演变”“河北唐山秦皇岛方言声调专题研究”和“独龙语声调演变专题研究”,这叁个专题分别从入声的演变探索汉语方言声调合并现象,从河北唐山、秦皇岛方言考察连读调的演变类型及其与单字调系统的互动影响,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独龙语巴坡方言的声调现象,探索影响声调起源和变化的其他因素。研究得出了一系列富于创新性的观点和结论,以下分别从“声调分化类型”“入声演变类型”“连读调演变类型及其与单字调的互动关系”“词汇语法因素导致的声调演变类型”四个方面对该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加以概述。

1.声调分化类型

(1)“清浊分调”是汉语方言中最为常见的声调分化方式,其本质是一种“浊音成调”现象。古四声清浊分调在汉语方言中各有特点,例如古平声以“清平—浊平”二分为主,古上声以“清上次浊上—全浊上”最占上风,古去声是否分阴阳是官话、晋语与东南方言的区别性特征之一,古入声“无清浊分调现象”在地理上呈长江流域型分布;阴调比阳调高是汉语方言调值的初始特征,也是重要特征,“阴低阳高”是全浊声母清化之后的新变化;汉语方言的舒声调以“降调”的分布最为普遍,“平调”“升调”次之,入声调则以“短调”为主流。

(2)“全次浊分调”有“自变型”与“他变型”两种类型,目前地理分布较为广泛的是古上声、入声的全次浊分调,属官话型音变,正逐步扩散到东南方言中。受影响的东南方言有着丰富的演变方式,既可能是“次浊声母另成一调”(如闽语),也可能是“全浊声母另成一调”(如粤语平话),还有部分方言属“全浊、次浊声母各自成调”(如客家话)。

(3)“气流分调”的本质是“送气成调”,在汉语方言里有“摆辫丑闭类声母送气成调”“摆产丑闭类声母送气成调”“摆产闭类声母另成一调”叁种表现。从送气调与非送气调的比较来看,送气调比非送气调调值起点低,送气调调型多为升调,这显示了高调比低调更容易发生送气成调;同时,高平调、高短调、高升调、中升调比其他调型更容易发生送气成调现象。

(4)“韵尾分调”的条件包括辅音韵尾的音值、辅音韵尾的存失以及有无鼻音韵尾和元音韵尾叁种类型。同时,通过与周边方言的比较研究以及语音实验的相关结果表明,韵尾分调的音变方式包括非辅尾成调、辅尾成调以及前辅尾成调或后辅尾成调四种。

(5)“元音分调”有“高短元音与低长元音分调”“高元音与低元音分调”“元音复化导致声调分化”叁种类型,声调分化是低元音、长元音或复元音对声调分化产生了影响所导致的。

总之,声母、韵母的发音特征对汉语方言声调分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声母对声调的影响范围广,程度深;韵母演变类型丰富多彩,显示出声调分化方式的多样性。

2.入声演变类型

在汉语方言,尤其是官话和湘语里,入声韵尾弱化、消失,入声调消失,古入声字今归平、上、去等声调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声调合并现象。通过本章的研究,入声保留或部分保留的现象集中在两个地区:一是在山西及其毗连地区的晋语里;二是集中在东南方言区,包括江淮官话、西南官话与东南方言毗连的地区,这一区域呈现了入声调早期的面貌,与中古汉语声调系统的对应性较强。而入声调的消失速度、方式,与古声母的清浊形成了一种较为紧密的互动关系,其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从古清入、浊入的今读类型来看,清入字今读入声的地点有458个点的清入字今读阴入,另有28个点的清入字部分读阴入,部分读其他声调;而浊入字今读入声的地点仅有376个点,另有51个点无论入声是否分阴阳,均表现出浊入字率先丢失韵尾、与其他声调合流的面貌。同时,在部分清入率先舒化的地点里,阴入与阳入的调值往往呈现“阴低阳高”的面貌。上述现象说明,“低调”似更有利于入声调的消失。

(2)从调类合流的方式来看,在入声分阴阳的方言里,明显呈现阴入归阴调、阳入归阳调的演变模式。结合吴语今仍保留浊音声母,调类合流按照“清—清”或“浊—浊”的模式进行的面貌来看,“清浊合调”是汉语方言声调合并的重要机制之一。

(3)从入声归并的方向来看,“入归平声”是一个汉语方言入声演变的重要规律。在入声不分阴阳的方言里,以“入声归阳平”最为常见,在入声分阴阳的方言里,“清入归阴平”“浊入归阳平”的分布范围最为广泛,这显示出在这些入声已消失的方言里,大部分方言早期入声调的调值与平声调的调值较为接近。此外,与此相应的是,“入声归去声”,尤其是“次浊入归去”也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较为广泛的连片分布。

3.连读调演变类型及其与单字调的互动关系

第八章“河北唐山秦皇岛方言声调专题研究”分为“概说”“单字调”“非轻声两字组连调模式”“轻声两字组连调模式”四个部分,其研究观点如下。

(1)唐秦方言目前的调类数目有四调、叁调两种类型,调类数目较少,在单字调系统里,叁调方言多呈现“今平声不分阴阳”的面貌(除了昌黎大葛庄为阳平与上声合流以外),总体来看,四调方言的分布较为广泛。不过,根据轻声连调模式对“调类复原”的结果来看,在入声消失后,唐秦地区的大部分的叁调方言早期是五调方言的分布区,平声分阴阳、去声分阴阳,在单字调系统里独立成调。

(2)从调类合流的速度来看,非轻声两字组连调模式的合并速度最快,其次是单字调之间的合并,两字组轻声前字的声调变化最慢,保留了唐秦方言早期的调值。从上述演变关系来看,可以从轻声两字组连调模式里构拟出唐秦方言早期的调类和调值。与轻声连调模式相关的还有“儿化变调”现象,即叁调方言和少数四调方言的阳平字儿化后的声调与单字调不同。由于唐秦方言的儿化晚于轻声出现的时间,浊平字的儿化调正是其早期的阳平调,这也是一种调类复原和调值复原现象的表现。

(3)从单字调调类合并的动因来看,唐秦方言阴阳平合流的现象是一种“自变型”音变,这种调类合流现象可能是连读调对单字调调类合流的影响。而唐秦方言阴阳去合流的现象,可能是一种“他变型”的音变,即唐秦地区早期存在“去声一类”和“去声分阴阳”两种类型的方言,而“去声一类”的方言显然是优势方言,在其影响下,去声分阴阳的方言在单字调里发生了调类合流现象,但在轻声连读调式中还保存着曾经分阴阳去的遗迹。

4.词汇语法因素导致的声调演变类型

第九章“独龙语声调演变专题研究”描写了汉语亲属语言独龙语巴坡方言的声调现象。由于独龙语正处于声调起源的初始阶段,可通过对独龙语的研究来反观汉语方言声调演变的其他类型和机制,并开展语言类型比较研究。本章分为“概说”“独龙语巴坡方言的声调”“独龙语巴坡方言词汇表”叁节,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独龙语巴坡方言本族词的单音节词调4个,其中摆5闭调是短促调,出现在塞尾韵音节里,非塞尾韵音节有摆53闭摆55闭摆21闭叁个调值,这说明“韵尾分调”与汉语、独龙语具有共性的现象。

(2)低降调[21]的调值不稳定,在词语里有[21] [221] [332][33]等多种变体形式,在单音节词里常与[55]调形成自由变读,这说明[21]是一个后起的调值。但是,[21]与[55]能够区分语法意义,在语法层面上二者不混。这说明[21]可能是从语法调演变为单字调的。

(3)独龙语动词形态变化中出现的语法调摆335闭和与其相关的种种语音现象,是语法上的内部曲折手段,语音上的长元音导致分调、音节断裂这几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4)独龙语也有连读变调现象,主要体现为“前变型”,双音节词的节律是“前弱后强”,即前一个语素单念时如为高调,则作为双音节的第一个音节时,声调会变为低降调或中平调。

三 成果的价值

成果通过与中古音进行比较,对汉语方言的声调演变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利用地理语言学绘制方言特征地图的方法,展现了各种声调演变类型的地理分布,并对各种声调演变类型的分布特征、扩散方式、演变机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解释。这对于论证汉语语音演变的历史过程,探索汉语语音演变的共性和个性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还可以指导具体方言调查研究中的语音分析,特别是对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语言数据库建设、语言类型归纳与分析、语言特征图绘制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应用价值较强。

丰富多彩的汉语方言历来是延续中国人乡土文化血脉、寄托家国情怀、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从语言承载文化的角度观之,对汉语及其方言的研究,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一方面惊叹于汉语方言竟存在如此纷繁复杂的声调演变现象,而另一方面抽丝剥茧,逐渐厘清种种演变类型及其背后的演变规律之际,便不由感叹汉语语音结构之精妙绝伦。因此,相信该成果所揭示的汉语方言声调演变类型经与学术界和社会各界探讨切磋后,亦将有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提升汉语母语者的文化自信。

(责编:王小林、黄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