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杨仕章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翻译学的学科建构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3叠驰驰023),最终成果为专着《文化翻译学纲要》。
该成果系统建构了本体意义上的文化翻译学,重点研究了文化翻译学元理论与基础理论。该成果由九章构成,主要内容与基本观点如下。
一 文化翻译学元理论
文化翻译学元理论是对文化翻译学这门学科的论证、审视与总体描述,涉及文化翻译学的定义、理论基础、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等七个方面的问题。
文化翻译学是系统研究作为文化移植活动的翻译的综合性翻译学学科。从哲学层面看,文化翻译学的理论基础是价值哲学。从具体学科层面看,文化翻译学的理论基础除了翻译学之外,还包括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语言的文化属性的各种学说,涉及文化学、普通语言学、语言文化学、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等学科。
在学科性质上,文化翻译学是翻译学内部研究,是翻译学的一个子学科,属于基础研究。文化翻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兼有描写性与阐释性,在充分描写的基础上还可以形成某种规定性。
文化翻译学研究对象是译者移植文化却又变动文化的矛盾以及引起这对矛盾的原因。由此,文化翻译学的研究任务包含两大方面:一是描写文化移植活动过程,揭示译者移植文化却又变动文化这对矛盾本身;二是阐释文化移植活动结果,阐明文化翻译方法的理据性,解释上述矛盾产生的各种原因。
在研究方法上,从普通科学方法论层面看,文化翻译学需要运用横断性科学方法(即系统方法)、经验性科学方法与理性科学方法,涉及归纳逻辑与演绎逻辑。从具体科学方法论层面看,文化翻译学不仅运用翻译学本身的研究方法,还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语言学研究中的诸多方法:对比分析法、义素分析法、转换分析法、统计法、模式化法、问询法、实验法等。此外,文化翻译学还运用自己特有的研究方法,如文化素析出法、价值分析法、语境化方法等。
文化翻译学的学科体系包含四个分支,即基础理论、历史研究、应用研究和元理论,并且每个分支都包含若干具体研究领域。
二 文化翻译学基础理论
文化翻译学基础理论是对于文化翻译本体的研究,是文化翻译学的理论部分。它包含两大模块,即描写文化移植活动过程与阐释文化移植活动结果,具体包含以下七个研究领域。
第一,文化之于翻译的意义,或称文化翻译的功能。将文化翻译作为一个子系统并把它置于翻译母系统当中,可以揭示文化翻译对翻译其他子系统——语言转换子系统、讯息传递子系统、审美再现子系统——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对于语言转换子系统,文化对源语组织结构的理解与转换都非常重要。这涉及词的构成与翻译、词组的构成与翻译、句子的语法关系与翻译、篇章的衔接与连贯及其翻译等。对于讯息传递子系统,文化影响讯息的理解与传递,文化空缺、文化交错、文化冲突给翻译带来不少困难。对于审美再现子系统,小到单个文化意象,大到整个文本,其理解与翻译都需要文化的积极参与。
第二,文化翻译单位。文化翻译单位是描写文化翻译过程、阐释文化翻译结果的必要前提。文化翻译单位是源语文化素。翻译中的文化素是指源语中表达文化实在或需要借助文化实在方可理解的语言单位。从语言载体上看,翻译中的文化素由低到高可划分为五个层级:词语文化素、词组文化素、句子文化素、超句体文化素和文本文化素。文本文化素是宏观文化素,其他四类文化素属于微观文化素。文化素有独立与非独立之分,有显性与隐性之别,有价值高低之不同。所有这些特点对文化素的翻译都产生重要影响。
第叁,文化翻译方法论。文化翻译方法论是对文化素各种翻译方法的系统描写。独立性核心文化素(文化关键词)的翻译需要采取研译法这一研究性翻译方式。它基于常规翻译方法,特别注重对所译对象进行深入研究并做出阐释。独立性普通文化素的翻译通常采用词典式翻译,外汉翻译时主要使用的方法包括零译、纯音译、谐音译、音译字形意化、音译加类名、半音半意译、音意兼译、仿译、纯意译、近似翻译与描述性翻译。非独立性文化素的翻译需要综合考虑文化素存在的语用前提、文化素表达的文化实在本身以及文化素可能具有的意指意义或语用含义,并根据源语文化素在译语文化中的对应情形,做出补偿、变通或调适,具体方法包括直译法、注释法、增益法、具体化法、概括化法、释义法、替换法与删略法。
第四,文化翻译的阐释。文化翻译学需要在描写性研究的基础上做出阐释性研究。运用语言文化学中的语言世界图景理论、认知语言学中的脚本理论、篇章语言学中的连贯理论、文化学中的文化接触理论,可以解释文化翻译得以进行的原因以及选择不同文化译法的缘由。从语言世界图景理论视角看,语言世界图景的阙如、科学与素朴、精细与粗疏、清晰与模糊等能较好地解释文化翻译方法的实际运用情况。从脚本理论视角看,行为文化以其规约性而与文化脚本联系紧密,仅分析文化脚本中次事件(文化行为)的翻译,便可看出脚本理论对文化翻译的阐释力。从文本连贯理论视角看,文化素要么参与形成语句的本义,要么参与形成语句的言外之意,二者都是文本连贯的基础。文化连贯重构对文化译法的选用具有一定的影响。从文化接触理论视角看,源语文化素的翻译实际上是一个文化接触过程。译语文化具有多元性特点,译语文化的我族中心主义有强弱之分,译语文化成员对源语文化素的熟知度有高低之别,译语文化与源语文化的接触方式存在主动与被动之不同,这导致文化翻译方法的选择与变更具有一定的规律。
第五,翻译变异及其阐释。翻译变异是常规翻译中对源语文本做出的改写,即文内改写。翻译变异主要包含删略、增写、改动叁种情形。属于翻译变异的删略是导致原意受损的对源语微观文化素的删除。删略的对象可以是文本中的任何一类微观文化素。增写是在译文中凭空添加源文所没有的内容。增写的内容可以是词句,也可以是较大的段落。改动是翻译中对源文内容所做的窜改与变动。从翻译的跨文化传播特性、翻译所要实现的目标角度,可以较好地阐释翻译变异产生的基本原因。具体来说有叁条:增设文化主位、弭除威胁性文化述位和实现源语文本价值。根据由已知(主位)到未知(述位)的接受模式,译者改写源文有时是为了在译本中增设文化主位,以便译本具备更好的接受前提。在解决文化主位问题的同时,还需要处理好体现为异质文化信息的文化述位问题。由于文化之间存在非对应性,某些源语文化素可能会对译语文化构成威胁。为了消除这类威胁,改写必不可少。弭除威胁性文化述位因此构成文内改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处理好文化主位与文化述位的关系为实现源语文本价值打下基础。源语文本的价值包含它的交换价值(内在价值)和它在译语文化中的比较价值(相对价值)。为了实现这两类价值,翻译时也经常需要进行改写。
第六,文化翻译机制。文化翻译机制是对文化翻译过程所做的模式化描写,涉及译者在翻译文化素时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文化翻译机制包括文化素的认知、文化素翻译策略的确定、文化素翻译方法的选择叁个基本环节。文化素的认知包括文化素的识别与理解。对于作为译语文化成员的译者而言,源语文本中的文化素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这给文化素的识别带来困难。在识别文化素的前提下,还需要准确理解文化素。这取决于译者的认知图式。译者的文化图式知识阙如、文化图式知识不足、文化图式知识干扰、文化图式知识休眠等情况,会影响源语文化素能否得到理解以及理解的准确程度。文化翻译策略由文化过滤、文化适应与文化移入叁个基本策略组成。文化过滤策略通过文化删除得以实现。文化适应策略通过文化同化、文化淡化、文化转化与文化美化得以实现。文化移入策略通过文化保留得以实现。在文化翻译策略确定之后,需要选择相应的翻译方法,以实现与翻译策略一致的翻译目标:或移入源语文化,或避免文化不解,或解除文化误解,或消除文化冲突。同一翻译策略之下,不同翻译方法的选择既与源语文化素自身的特点与功能有关,有时也与译者个性有关。
第七,译本的文化属性。译本的文化属性可通过研究译本语言与译本内容得以揭示。译本语言由源语迁移语、译语文化无标记语和译语文化标记语构成。源语迁移语是指译本中的异质性语言。它广泛体现在词汇、句子、篇章等层面。译语文化标记语是指带有译语民族文化特色的语言手段。与之相对,译语文化无标记语是指在句法上和词汇上均无明显译语文化特色的语言。源语迁移语、译语文化标记语和译语文化无标记语在译本中或独立或以组合方式存在于单个语句当中。源语迁移语和译语文化标记语构成译本语言文化性的两极,反映译本语言具有双文化性。译本内容虽然包含大量文化移入成分,但也存在不少文化适应甚至文化过滤成分,涉及译语深层、中层或表层文化,使译本内容同样具有双文化性。
三 成果的价值
该成果整合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化翻译研究,努力把分散式研究建构成一门独立学科———文化翻译学。这大大提升了此项研究的体系性与针对性,为文化翻译研究翻开了新的一页。不仅如此,文化翻译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和子学科,对充实翻译学构架、筑牢翻译学根基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方面,建构文化翻译学可以为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提供借鉴。文化翻译学是有关文化翻译的共性研究,自然也包括译出研究。而汉外翻译恰恰是我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渠道。文化翻译学对于有效实现文化传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