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西部项目“壮族嘹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负责人、广西民族大学教授
“壮族嘹歌”是流传于广西西部壮族聚居区的以“嘹”为核心衬词的壮族二声部民歌,即双声山歌。传唱范围包括右江流域、红水河流域的平果、田东、田阳、马山、大化、武鸣一带的壮族地区。在壮语里,嘹歌称为“fwen liuz”,音译为“欢嘹”,是壮族双声山歌的代表性歌类之一。嘹歌唱词为五言四句式,以押腰脚韵为主,分上下两联,句与句之间环环相扣,每一首歌就是一首诗,词曲相配、严谨美丽。这种歌的唱词在民间有用古壮字记录的手抄本“歌书”,是当地壮人学歌的摹本,也是歌圩上倚歌择配的宝典,世代相传,是壮族民歌集成和经典。
壮族嘹歌:文学与音乐的复合体。壮族是迄今还保留有歌圩和男女对歌传统的主要民族,嘹歌是这一活的传统的表征。20世纪20年代,法国人类学家葛兰言(Marcel Granet)为了研究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到广西一带做大量调研,印证了《诗经》中的情歌是中国上古时代歌圩男女对歌的作品,古代歌圩是以男女两性对歌为表征的仪式和节庆。由此他认为:《诗经》中的情歌之所以被后世反复援引和解释,是因为这些诗歌原本就是在仪式和庆典的场合下被演唱的,带有神圣性质,这是这些诗歌在后世能够继续拥有权威的历史原因。壮族歌诗传统不仅是广西最有价值的地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也是中国最有价值的地方文化之一。嘹歌是壮族民间富有代表性的审美创造活动,是文学与音乐的复合体,是人类重要的诗性实践。
壮族嘹歌有着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永恒不变、宛如天籁的旋律,两男两女对唱,高低声部配合,集体性强,这是它的音乐部分。嘹歌的歌词即文学部分要依旋律填词,合乎韵律,每首歌五言四句,主要押腰脚韵。腰脚韵是壮语民歌的典型押韵方式,具体而言是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即“脚”与第二句中间的一个字即“腰”要押韵,第叁句的最后一个字即“脚”与第四句中间的一个字即“腰”要押韵,同时第二句的最后一个字即“脚”与第叁句的最后一个字即“脚”要押韵。这样韵点密集同时中间有换韵,达到句与句之间互相呼应,整首歌结构紧密联络一体又有变化的效果。嘹歌在押腰脚韵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腰”的移位变成“头脚韵”,即把第二句、第四句的“腰”移到第一个字即“头”,形成“头脚韵”;也可以使第二句、第叁句、第四句的“腰”都与第一句的“脚”押韵,形成“连环韵”。押韵的变化给歌词的创造留下了更多余地,也使嘹歌形成了一个词曲搭配严谨而又富于变化、独具壮歌神韵的艺术空间。
嘹歌经典:五部长歌与十部短歌。嘹歌对唱有一个与其他壮族民歌不一样的地方,即嘹歌手在对唱世代相袭的嘹歌经典时,男歌手是拿着歌书依本而唱的,女歌手没有歌书、不拿歌书而答歌。正因为女性没有歌书,不能依本而唱,使得每一次的对歌因女性不同的答歌而显得千变万化,女性的聪慧和重要也因此得以显现。壮族嘹歌中有唱:“少时学唱歌,抄歌书做宝。”壮族嘹歌经典是以男歌手的手抄歌书形式流传下来的五部长歌和十部短歌。五部长歌是《路歌》《贼歌》《房歌》《叁月歌》《日歌》,十部短歌是《入寨歌》《迎客歌》《娘家歌》《家穷歌》《穿黑歌》《打十闸》《建月歌》《时辰歌》《盘问歌》《天旱歌》。因此,说到壮族嘹歌时,如果说的是这五部长歌和十部短歌,应该用带书名号的《壮族嘹歌》;如果说的是歌圩上歌手依嘹歌旋律而唱的、包括五部长歌和十部短歌在内的所有嘹歌,并把嘹歌视为壮族民歌中的一个种类的时候,则用不带书名号的壮族嘹歌。因为五部长歌和十部短歌都是按照男女情人对唱的方式创造出来的,歌唱的场合是经典的倚歌择配的场合,所以《壮族嘹歌》也是倚歌择配时代的壮族情歌经典。
《壮族嘹歌》所包含的十五部经典尽管歌长短不一、内容各异,但其模式都是一对青年男女在对歌,唱他们生活中经历的某个事件,表达彼此的爱情,以“盘问歌”相娱乐、比歌才。嘹歌分为日歌系列和夜歌系列两大部分,以夜歌系列为主。夜歌系列中的叁个长歌《路歌》《贼歌》《房歌》,《路歌》唱的是一对青年男女游历的见闻和情感发展过程,包括邀请伙伴上路、一起爬坡、彼此试探感情、天变打雷下雨、河里涨水、摆渡过河、上山干农活、乘凉休息抽烟吃果、两人深交定情等。《贼歌》唱的是明朝嘉靖年间一对相亲相爱的恋人因男子被征兵去打仗(壮话说“去做贼”)而分别。男的经历九死一生打完仗,又历尽千辛万苦返乡寻找原来的恋人,经寻访、试探和解释,两人重新团圆相会。《房歌》唱的是一个小伙子帮助自己的恋人建房子的过程和建成后祝福房子的主人住新房吉利。夜歌系列的六个短歌《入寨歌》《迎客歌》《娘家歌》《家穷歌》《穿黑歌》《打十闸》的内容从其歌名基本可知其内容,其中《打十闸》唱的是攻打十闸这个地方,《穿黑歌》唱的是穿蓝靛染制的黑衣服。日歌系列的两个长歌《叁月歌》《日歌》,《叁月歌》唱的是阳春叁月男男女女结伴来到野外采鲜花、摘嫩笋、拾蕨菜的欢乐情景,以及人们根据农时的安排,各月忙着各月的农事。《日歌》唱的是一对自幼被父母包办婚姻的青年男女,路上相遇对歌,彼此赞美、爱慕,最终相爱,两人希望能结婚生活在一起。但是,他们受到了家人的打骂和官府的问罪,男的甚至被戴枷游圩。经过抗争,男子几乎倾家荡产赔偿完悔婚的费用,两人终于如愿以偿得以成婚。日歌系列的四个短歌《建月歌》《时辰歌》《盘问歌》《天旱歌》,《建月歌》唱的是一年十二个月与时辰的对应关系;《时辰歌》唱的是时辰与生肖的对应关系;《盘问歌》是女子盘问男子知识的歌,如女问“什么圆又圆”,男答“簸箕圆又圆”,等等,这些都属于知识性的歌;《天旱歌》唱灾情。总之,《壮族嘹歌》以男女恋歌的方式传达了丰富的乡村农事知识和道德伦理规范,并在其中融入质朴纯洁的情感。
嘹歌的传承与后倚歌择配时代的嘹歌圩。壮族嘹歌的盛行是在壮族民间信仰和民间礼俗的熏陶中自然形成的。壮族嘹歌社群和壮族其他社群一样,认为歌唱是花婆神创造和规定的,会唱歌是人生的基本要务,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标准。除民间信仰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热爱文艺的观念外,“倚歌择配”的婚恋习俗也大大加强了文艺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唱歌成为人人必备的生活技能和基本素质。正是由于“歌能通神”的民间信仰观念和“倚歌择配”的婚姻习俗的影响,壮族社会普遍存在“爱歌重情”的传统。优秀的嘹歌手被视为有德有才的文化人,很受尊敬和喜爱。歌才杰出的老一辈人认为教歌传歌是自己责无旁贷的义务,而儿童、青年人则认为学歌习歌是人生的必然事务,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老辈人教、小辈人学的民歌传承路径。一般而言,父教子、母教女、哥教弟、姐教妹是最通常的模式,如果亲属中有歌才更好的人,往往也会由歌才更好的亲属帮教年轻一辈学歌。歌才一流的人则成为歌师,理所当然地肩负起教导远近村落的年轻人学歌的任务,每有年轻人来拜师学艺时总会乐意地收下,义务教导徒弟学歌。
歌圩是壮族男女聚会对歌、以歌传情的重要风俗性节日,一代代年轻人都经历过歌圩上郎唱侬酬、花蝶缠绵的美妙,经历过歌圩上如火如荼的赛歌洗礼。可以说,壮人的歌才是在歌圩中培养起来和磨炼出来的,也在歌圩上得到检阅和考验,歌圩上产生了无数美妙动人的情歌。壮族嘹歌圩是目前壮族歌圩中依然活跃、保持着生命力的歌圩。在嘹歌盛行的平果市、田东县境内,有传统歌圩近30个,目前活跃度高、历史久、人数多、场面大的歌圩有太平歌圩、耶圩歌圩、感仰歌圩、莫圩歌圩、新圩歌圩、山营歌圩等。其中太平歌圩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为圩期,参加歌圩的人数常达10000人;莫圩歌圩是《壮族嘹歌》五部长歌中经常说到的歌圩,圩期为每年农历叁月初四,参加人数一般有6000人左右。尽管当代壮人已经不倚歌择配了,但是对歌宛如演戏,在歌里做情哥或做情妹,彼此相亲相爱。在深情地对歌中,歌手们依然获得很大的精神愉悦感和满足感,他们认为歌唱使人生更美好、更有意义。
2008年,壮族嘹歌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除了“刘叁姐”外,世界又多了一扇了解广西壮族的窗口。可以说,古老的壮族嘹歌蕴藏着壮族文化系统和社会结构的丰富信息,生动传神地书写着民族地区的质朴生活,堪称壮族的文化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