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曙光,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理论,是为改变人民命运而创立、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人民的国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当代中国学术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坚守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学术立场和价值遵循。
一
为谁做学问,是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旨在揭示人的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及各领域发展的特殊规律,本质上都是研究“人”的学问。
“人”总是具体的、现实的,是处在特定社会关系、阶级关系、利益关系中的人。因此,从不同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利益关系出发,学术可能呈现完全不同的模样。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立场。毛泽东同志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着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作者”,也是历史的“剧中人”,一个时代最有价值的思想也蕴藏在人民之中。
二
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也没有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者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特别是价值立场绝不会缺失,总是以这样那样的方式注入其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与其研究者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紧密相关。人们必须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好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任何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都生活在具体的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怎么研究,主张什么、反对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
学术立场不是虚幻的,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封建社会是“人的依赖关系”阶段,权力支配社会,农民阶级“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因而,在西方中古时期,哲学沦为神学(统治世俗社会的宗教权威)的婢女。资本主义社会是“物的依赖性”阶段,人摆脱了权力的奴役和人身依附,但“资本”又上升为时代的新主人。“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的,连他们本身也不例外,因为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除了金钱的损失,不知道还有别的痛苦”。资产阶级学者服从于、服务于资本利益,资产阶级学术从根本上来说是为完善发展资本主义作辩护。西方虽不乏为人民代言的学者和学术,但就其主流来说是服从资本逻辑的,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服务。我们反对将西方学术话语直接套用于中国,反对不加批判地借鉴西方的思想,反对不加反思地引入西方的理论框架,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今天,社会主义中国正行进在通往“自由个性”阶段的途中,权力支配社会或资本宰制一切的陈旧逻辑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物为人存在。“人民”上升为社会的真正主人,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利益所在、崇高使命所系。广大学人应该立志做人民的学问家,不能蜕化为利益集团、权势团体、特权阶层的辩护士,尤其是不能沦为大资本的代言人甚至西方反华势力的吹鼓手。人民学问家的使命应该是坚持捍卫马克思主义、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捍卫共产主义,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利益标准,自觉站在最大多数人的一边,做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言人。离开了人民利益,就从根本上离开了马克思主义;背叛了人民立场,也就从根本上背叛了马克思主义。
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国家的制度属性决定的。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国学术所站立的地方,乃是人民的土地;中国学者所隶属的队伍,乃是工人阶级的方阵;中国学人所捍卫的利益,乃是人民的利益。中国学术要有所作为,就必须贯穿“人民逻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这是中国学术建构的核心价值立场。任何时候,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人民立言、为人民代言的使命不能丢,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不能变。为人民书写,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理论支持和思想智慧,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之所在、使命之所在、价值之所在、生命之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创新理论无一不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深深扎根人民,汇集民意、集中民智,站在人民立场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人民立场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每一个部分,贯穿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每一个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与党和人民事业紧密结合起来,研究和解决人民实践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回答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时代课题,才能在时代发展和实践创新中不断做出新的学术创造,推进理论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