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颜晓峰: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

颜晓峰2023年08月11日09:15来源:

原标题: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

作者:颜晓峰,系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基本要求。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要进一步深化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建构、学理化阐释,充分彰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体系性学理性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基本属性

理论创新既是提出新思想新观点的过程,也是推进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理论的体系化,是从观点的渐次提出、不断丰富,到建立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完善理论系统框架,进而呈现出一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思想之“网”的过程,这标志着科学理论不断走向成熟完善。理论的学理化,是指其不仅描述事物的现象,而且揭示事物的本质,不仅总结出经验,而且能得出经验之所以有效的规律,从而构建起科学理论的原理基础。体系化的要求提出学理化的任务,学理化的进展需要以体系化为条件,二者密切相关、相互促进。体系化和学理化,增强了科学理论的生命力和彻底性。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具革命性、根本性意义的理论创新,也是实现了体系化、学理化的理论创新。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的完备体系,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基石之上。唯物史观把物质资料的生产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上层建筑的基础,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提供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规律依据。基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马克思主义的完备体系,主要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构成,这叁大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形成了不可分割、有机统一的科学系统。马克思主义的完备体系,深刻回答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什么,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什么,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根据是什么等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完备体系,涵盖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和方面,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完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精髓要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对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对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规律,对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等,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学理之本。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揭示了支配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的历史逻辑;对于人民民主的思想,指明了新型国家机关必须接受人民监督;对于文化建设的思想,阐明了先进思想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对于社会建设的思想,明确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和人的发展目标;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论证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对于世界历史的思想,描述了世界发展必然趋势;对于政党建设的思想,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等等。这些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学理化的系统阐述和生动体现。

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要求不断推进体系化学理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取得重大成果,集中体现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党的创新理论在步步推进、不断深化的进程中,体系化、学理化不断加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以科学体系的形成为基本条件。科学体系的形成,表明创新理论有重大问题为主题,有严密逻辑为脉络,有一系列基本观点为支撑。党的创新理论来自实践、植根于历史,在指导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在创造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呈现出理论的逻辑,展现为科学的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在解决前进道路上各种重大问题的进程中,在应对来自各方面风险挑战的进程中,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呈现出理论创新的发展逻辑和体系逻辑。《习近平着作选读》(以下简称《选读》)辑录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最重要、最基本的着作,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大创新成果,既是新时代10年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的“一面镜子”,也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创新理论科学体系图。研读《选读》,能够更加深入地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是怎样从观点提出、思想深化到体系形成、逻辑完备的,是怎样既有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的回答,又有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和战略指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以学理化成果的形成为基本标识。形成学理化成果,表明理论本身有基本原理做根据,有本质联系做证明,有内在规律做支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和发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要不断夯实其科学性真理性的学理依据,深入展现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基础,即深入阐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阐释对新时代重大时代课题的系统回答,阐释“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叁个方面成就”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凝练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既包括学理化的理论成果,也内含着进一步展开、提炼和丰富完善的学理化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并阐述了“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为我们更好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入研究阐释原理性理论成果,更好把握科学理论体系

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亿万人民心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不断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进一步增强理论说服力。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不可否认,当前在理论宣传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照本宣科、不求甚解、浮在面上,有理说不清、说理说不透。理论阐释要以深入研究为基础,只有研究得深入,才能阐释得透彻。要把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背景、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原创性贡献研究深、阐释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讲得令人信服,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入脑入心。

原理性理论成果是理论创新最为根本和重要的成果,体现理论创新的时代高度、思想深度和历史广度。深化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原理性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大历史观,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认清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沿革和实践要求,在新一轮科技变革、全球经济发展大格局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深化对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规律性认识,在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命运比较和我们党长期执政面临的现实考验中深化对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的规律性认识”。科学解答这些重要议题,必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产生更多原理性理论成果,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出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理论体系呈现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深化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要科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各领域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各方面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都要放在整个科学体系中来认识和把握,避免碎片化、片面性,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第一,在学习理解党的理论创新历程中更好把握理论体系。党的理论创新是一个总结经验、探求未知、发现真理的过程,是一个把握事物之间内在联系、揭示客观规律、预见事物发展必然趋势的过程,由此形成的理论成果自然是一个科学系统、逻辑严密、有机统一的整体。第二,在读原着学原文悟原理中更好把握理论体系。理论体系蕴含在理论着述之中,但不能试图仅仅通过记住若干条条就能直接掌握,而要结合重大时代课题,从系统阅读学习理论着述中体验感悟理论体系。第叁,在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更好把握理论体系。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也是打开理论体系之门的“总钥匙”。准确把握“六个必须坚持”,才能更好领会这一思想的精髓要义,才能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第四,在全面掌握创新理论主要内容的过程中更好把握理论体系。“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叁个方面成就”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要在全面系统学习掌握这些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这一思想的科学体系,做到融会贯通。

(责编:皮博、黄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