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靳书君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重要术语中国化的渊流与考证”(项目批准号为:12叠碍厂001),最终成果为专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重要术语中国化渊流考释》。课题组成员有:李晔、李永杰、杨金海、黄振地、邓伯军、周子伦、陈红娟、谢辉、杨须爱、李恩来、林全民。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在中国的翻译、传播、阅读、理解、应用和影响,既要站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思想史的高度,又要进入中国现代思想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乃至人类文明史的角度,才能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与汉语白话文运动同步启动,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汉译产生的新术语,成为现代汉语体系的核心概念,为建构言文一致的中华民族通用国语奠定了基石,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在中国走进“现代”的深层逻辑。从1915年第一部汉语《词源》到现行《汉语大词典》,汉语术语渊流考证不足始终是一大短板,尚需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全面溯清基本术语渊源,当务之急是将现代汉语中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概念,以经典着作汉译为线索追本穷源,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该项目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理解和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出的在“研究和考据马克思主义文本上”做功课的号召。
(二)研究的意义
该项目通过术语、概念、文本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话,在这种跨时空对话中使马克思主义经典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因此,本项目研究的意义首先在于进一步开凿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思想富矿,让马克思主义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更丰富的思想资源。其次,溯清汉语马克思主义术语的经典源头和中国元素,牢牢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概念定义权,也是为了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进一步提升我国政治话语当代解释力和国际影响力。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该成果围绕汉语马克思主义术语“哪里来”“怎么来”“哪里去”“怎么用”四个问题展开,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哪里来: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诸汉语译文译本
汉语马克思主义术语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经多人多次累译而成,该成果充分占有和捋顺以《共产党宣言》为代表的经典着作汉译使用的母本和译文译本,向学界呈现经典着作汉译的源头和线索。对照使用了《共产党宣言》1848年德语原版、1888年英文版、1882年俄文版、1904年幸德秋水和堺利彦日文版4个汉译母本。整理出1899年《宣言》首问中国到1929年红四军《共产党宣言》发布30年间10条摘译、10条节译、10件变译、10件译述,以及从首个全译本到2017年最新定译本10个全译本,50件译文译本是目前可见的《宣言》汉译集大成。以《宣言》汉译为主要线索的同时,在经济术语考证中辅以《资本论》诸译本,在政治术语中辅以《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国家与革命》诸译本,在社会学术语考证中辅以《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诸译本,辅以《对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哲学的贫困》各译本考证哲学术语,辅以《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共产主义原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论民族自决权》《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各译本考证民族学术语等。
2.怎么来:马克思主义原着术语中国化实现机制
该成果廓清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重要术语中国化的环节和机制,翻译者通过配词、借词和组词整合汉字义素,为原着术语对译汉语马克思主义术语;汉语马克思主义术语在逐步容受中国实践经验的过程中,超越早期音译方式,运用意译方式发挥汉字拼义功能,随着术语译词迁衍扩大意义生产,定译词成为内涵外延精准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概念;运用中国马克思主义概念去判断、推理,形成表述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命题和语句、语段,构成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见图1)。
图1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
3.哪里去:中国马克思主义概念及各学科概念群
该成果共考证80个词语、50个术语、400余处译词变化,并选择其中30个重要术语提炼译词演变过程中的意义生产,注疏定译术语的概念含义和时代价值。每学科重点考释的约5个术语,不仅是该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术语,而且各个术语之间具有关联性逻辑,5个术语总体反映出标志该学科形成的科学概念,30个术语整体呈现我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形成的术语标志,构建起一个涵盖主要人文社会学科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概念群。具体包括五个经济学概念:生产资料、所有制、资本、市场、生产方式;五个政治学概念:人民、共和、专政、阶级、法律;五个社会学概念:自由、平等、共同体、社会有机体、市民社会;五个哲学概念:实践、社会存在、人的本质、生产力、生产关系;叁个民族学概念:民族、民族国家、民族融合;七个总体概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怎么用: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建构及概念基石
马克思主义术语进入现代汉语系统,生成中国马克思主义概念,成为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基石。该成果最后阐述运用概念基石,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具体路径,分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话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话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话语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实现的话语创新。
(二)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
(1)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在德、英、法、俄等语言版本中不存在术语转换问题,但和汉语无法直接对译术语,几乎等于术语再造。这种语言张力不仅没有阻碍经典着作进入中国,反而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活水,中国人不是另造新术语,而是在术语翻译过程中借助汉字拼义功能进行意义生产和再生产,生成中国马克思主义概念。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汉译进程中产生的新术语,成为现代汉语体系的核心概念,为建构言文一致、南北互通、官民共用的中华民族通用国语奠定了基石,马克思主义以此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
(2)考证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译者·译文·译词”叁位一体可见,许多原着术语译法从日常口语向固定词语,再向专用术语,最后译出汉语概念。如国粹→国民→人民→国情→国籍→民族;财产→所有→所有权→所有制;行动→实行→实际→实践;理想→思想方面→观念形态→意识形态;人情→人类→人类本性→人性→人的本质,等等。这些译词衍变不仅使术语词越来越规范,而且概念内涵外延越来越清晰。
(3)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汉译进程中,五四时期基本成型的现代汉语术语词大量进入马列经典着作,成为马克思主义术语,这些术语在生成马克思主义概念的过程中,存在叁种情况。一是大多数术语词形不变,词义发生了转化,如实践、人民、阶级、资本、民族、自由、平等、共和、法律、共产党、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等。二是有一定数量的中日同形术语词,早期借用日本社会主义用语翻译马克思主义术语,后来随着对马克思主义原着术语理解的深化,又改用汉语固有词对译原着术语,以表达更准确地概念含义,如“专政”代替“独裁”、“生产资料”代替“生产机关”、“生产方式”代替“生产方法”、“社会存在”代替“社会生活”。叁是如果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概念丰义过程中,原译词能指不足或歧义,而汉语古典词中也无能指相当的固有词可用的情况下,在重译过程中就利用汉字拼义,创造新的概念词,这种概念词比前面两种情况要少,如创设“所有制”作为政治经济学概念词,替代之前法律术语词“财产”“所有物”“所有权”,满足这个概念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视域转换,“共同体”“人的本质”也是汉译新创词。
(4)在直接现实性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从文化的最深层看,就是马克思主义原着术语进入现代汉语系统,特别是生成中国马克思主义概念,以此为基石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理论体系、价值体系都要由特定的话语体系承载并发生作用,以中国马克思主义概念为基石,打造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成熟、最巧妙、最恒久的载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形式。
(5)将方兴未艾的概念史研究引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着力打造中国马克思主义概念史学术范式。概念史研究要科学化中国化,即一方面从社会历史实践的视野分析语境,汲取马克思主义历史语义学营养;另一方面创造性转化应用我国经学考据学传统,对译者、译文、译词“叁位一体”进行知识考古,综合运用知识考古学、历史语义学、结构语言学方法和话语分析技术,追索马克思主义术语在母语原着中的意义发展,溯清汉语语境中术语传入、定名和普及的线索,考释何时、何人用何书、何词表达新概念。
三 成果的主要价值
(一)成果的学术价值
一是有助于转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式。经过多年研究热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宏观层面几乎穷尽了所有问题,要全面深化,就要向微观层面进军。在微观层面,借鉴传统考据学、现代解释学以及概念史研究方式方法,考证经典着作中国化的概念结晶,推动改变把思想内容和民族形式(核心是汉语术语、概念)当作两个层面的“马体中用”之虞,打破体用分离,推动形成思想和术语体用互动的研究方式。
二是有助于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置于历史基础之上。学术界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阐释,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鲜经验的理论提升,从数量和质量、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捋清中国人通过术语、概念、文本与经典作家跨时空对话的历史线索,使理论阐释立足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及其重要术语之上,这些阐释性的研究成果才能够经得起时代和实践的检验。
(二)成果的应用价值
一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话语支撑。我们是在与经典着作对话中思考新时代,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争论和疑惑,都与重要术语的翻译和运用有关,厘清这些术语,能够使我们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让马克思主义思想富矿在新时代充分涌流。二是为汉语马克思主义辞典的考据和编纂提供术语准备。叁是为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方法论指导。话语是思想文化之砖,术语规制着思想活动的眼界和方向,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不是做宏大的理论灌输,而是通过中国马克思主义日常术语于生活细微处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