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研究

2024年01月10日09:39来源: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武汉大学项久雨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3础碍厂011),最终成果为同名专着。课题组成员有:张耀灿、刘建军、骆郁廷、徐春艳、谭泽春、张业振、石海君、姚兰、项敬尧、王依依、樊家军、张畅、杨婷、丁秋、倪雪、马鑫可、潘一坡。

一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以“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如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为首要基本理论问题,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研究概述问题、理论基础问题、历史发展问题、确认标准问题、体系构建问题、当代境遇问题和具体优化问题等所展开的七个方面,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内在关联,初步建构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理论体系,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具有历史性与发展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整体性与多维性、内生性与外显性、静态性与动态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的统一结构。成果凸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必须从注重人文关怀、加强情感体验、完善制度管理、探究互动模式、确立评估反馈五个方面,在实践层面具体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意义上的文本,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具有较深刻的启发意义。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

从研究内容上看,成果建构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体系,包括八个方面的主要内容,遵循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写作逻辑,致力于回答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

哲学视域中主客体关系的跨世纪讨论。自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命题确立主客体分析框架以来,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的争论已经跨越了几个世纪。通过对西方哲学史的系统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主体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确认到死亡,再到寻回的过程,客体更多地被理解为自然或物。因此,主客体关系就被定义为人与物的关系,并被哲学界普遍认同且当作一种法则确立下来。然而,随着哲学本身的深入发展,我们发现,前人所定义下来的主客体关系概念和命题需要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掀起了对于主客体关系的激烈争论,这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开启了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的进程。1983年,肖前在参加全国主体和客体问题讨论时指出,“主客体关系问题,是一个有着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问题”,并根据中共中央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论断,得出了“主客体问题,也是我们政治思想工作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的重要结论。在一定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正是对于哲学视域中主体与客体关系研究的延续与深化。作为一个理论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其关系命题从提出到论证,从质疑到回应,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回顾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基本历程,我们可以发现,现有的研究结论主要集中在“单主体说”、“双主体说”、“主体间性说”、“抛弃说”、“统一说”和“破解说”等六个方面,争论的症结或者说焦点无非两个,一是我们是否能将人理解为客体,二是客体能否安顿主体性。通过研究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在理论上是一个复杂概念,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具有不同层次、不同形态,这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关系在不同层次、不同形态中会具有不同的体现。因此,解答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理论难题,突破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争论,最根本的是要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层次与形态。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每一门学科的具体内容也有自身的理论基础。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无疑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首先,哲学是对普遍而基本问题的研究,其研究任务是对现实世界的元理层面的把握,即“元知识”或者“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也必须从其“元理”层面进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寻找理论支撑。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的关系,围绕着“人”的研究必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人学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其中“以人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主体理论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理论基础。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性活动,主体与客体的形成与发展都受到一定的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交往理论、主体间性理论以及社会学习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的理论指南。

从历史的视角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可以清楚地认识和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源流以及发展脉络,进而为反思当前主客体关系的矛盾与缺陷、促进未来主客体关系的和谐发展提供借鉴与参照,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性。只有通过对古代中国道德主客体关系、近现代中国德育主客体关系的变迁、近代西方主体性德育思想的深入探讨,才能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古今中外历史发展中的主客体关系全貌。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从广义上讲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包括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和类主体四个形态,从狭义上讲是指具体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之中,并在实践活动中能动地进行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输出和输入的个人、群体或阶级,其表现出能动性与实践性、多样性与交互性、历史性与客观性、社会性与阶级性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被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它以精神为表现形式,以多种方式为载体而存在,其表现出客观性、动态性、历史性、多样性与主体性五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辩证发展关系,主要体现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发展和相互转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辩证关系表现出历史性与发展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整体性与多维性、内生性与外显性四个方面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体系构建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体系既是对过去的总结和反思,同时也是对未来学科发展的展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其发展一直就是一项重要而且基础的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研究不仅要关注其实际应用价值,也同样需要明确其基础理论价值,从基础理论、实践应用和教育教学叁个角度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基本要素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基础,“现实的个人”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核心要素,“环境的改变”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背景要素,教育媒介和内容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补充要素。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必然要考虑层次性,即从人类普遍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阶级的意识形态传播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四个方面构建具有层次性的主客体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有不同的形态结构,要在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主客体、实践主客体、价值主客体、审美主客体以及各主客体形态间的关系中来构建不同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全球化、现代化、多元化、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全球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来应对更为复杂的环境;现代化进程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体制、观念、内容、方法;多元化伴随着世界经济科技全球化、一体化而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互联网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根本性变革,推动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诞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特征:一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融入全球公民教育理念。二是在多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选择多样化,更加注重理解与交流,走向开放和自由。叁是在互联网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打破了二元对立,走向平等与互动的关系,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然而,新的特征却也反映出一系列新的问题,具体体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彼此信任匮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畸变。这些新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优化互联网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需要提高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需要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能否顺利开展、能否实现预期目标。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就是解决主客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促进主客体关系和谐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优化,不是无据可循、随意而为的,而是有需要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准则,有需要实现和追求的特定目标,有能够达到最优成效的科学路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优化的原则,即以人为本原则,就是要同时确认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二者平等对话、共生共赢;动态性原则,是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动态性、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需要的发展性进行动态调整;协调发展原则,就是要协调各方面因素,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素质协调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利益统筹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和谐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优化的目标,就是要立足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顺利运转,着眼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优化的路径,就是要在以人为本原则的指导下,注重人文关怀、加强情感体验,并且积极推动内容完善、制度管理、评估反馈等各个环节的协调与配合,做到完善制度管理、探究互动模式、确立评估反馈的有机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其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一个基础的、关键的难点问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老问题。因此,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确认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的基础上,遵循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着力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新变化、新特点和新要求,必将成为今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研究的未来性向度。

(责编:皮博、黄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