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谈敏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从民国经济学著作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播(1920~1929)”(项目批准号为:16BJL003),最终成果为专著《1920词1929:从民国着作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播》。
通过1920词1929年的民国着作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播状况,从国内外已有的学术成果看,很少有人涉足。该成果的总体框架,同项目负责已经完成的前两个历史阶段的研究相衔接,体现一定的延续性,同时具有自身的个性特征。前面的研究,属于传播的早期阶段,相关的史料,尤其与马克思经济学说直接相关的系统性理论性资料,比较珍稀少见,于是搜集资料的范围也颇为广泛,凡是与引进马克思经济学说相关的史料,不论涉及马克思及其一般学说,或涉及社会主义的史料,一并汇总整理,以期了解其背景,发现其线索,追踪其源流,而且以新闻报道和报刊文章或论文为主。进入20年代,情况发生较大变化。这个阶段,国内中国共产党从筹备、成立到初步发展,国外苏俄政府战胜内部反革命叛乱和外国武装干涉后各项事业开始取得明显成效,都为包括马克思经济学说和列宁经济学说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契机,与此相关的各类系统性着述,亦随之而兴,数量明显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考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具备了更好的文献资料条件,同时凭一己之功,像以往那样广为搜集浩如烟海般的着述资料并进行周详的分析研究,并非易事。因此在研究的总体框架上,收缩资料范围,集中于这10年间国内出版的各种社会科学类着作或译本,既可以突出考察的重点,又有利于从更具系统论述的核心理论脉络上,显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传播的轨迹和特征。
该成果系统考察20世纪20年代民国期间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原着译本和阐释类着作为主、兼及社会主义和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等各类着作,达240余种。主要的考察方式,一是鉴于资料量多面广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纵然收缩到以着作为主,仍需在广泛收集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发掘、整理和分类工作,十分烦琐。资料的收集起步较早,历时颇久,从1992年开始着手,最初重点放在经济学着作方面,为此专门编辑了《中国经济学图书目录(1900词1949年)》,以供收集着作资料的索引之用。后来发现若严格在民国经济学着作的范围内考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播,就20年代而言,不仅涉及面较狭窄,而且界线也不是很清晰。于是将原来撰写的民国经济学着作范围,扩展为民国着作,从更广阔的民国社会科学着作范围内加以考察。范围扩展后的资料收集过程,虽然后来出现了古籍网等网络工具,汇集了众多的民国着作,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检索方式,但仍然存在分散、模糊、遗漏且时有缺损的状况。因此,从1920词1929年10年间的众多着作里,围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播主题,大致挑选出具有各类代表性的240余种着作(含译着和自撰着作),以此奠立整个研究的史料基础,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特色。
二是选择20年代的民国着作作为考察的重点,进行断代研究,这是一个适宜的切入点,可与持续考察30年代和40年代的史料相衔接,又不必摊子铺得太大,以便深入考察、循序渐进和控制篇幅。然而20年代的民国着作,就其整体而论,很难现成拿来做分析研究,需要事先花一番工夫,对各类代表性着作涉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有关内容,逐一进行爬梳、考证、辨析、解读、比较和剖释。其必要性,一则在于确认各种着作或译着及其作者或译者的来历,这种考据对于认识当时颇为陌生的着译作,以及了解相关作者或译者的意图,不可或缺;二则在于其时许多着译作的质量存在问题,或者用文言表达或文言与白话混用带来一些障碍,或者译文不佳,或者对舶来经济理论的叙述还比较生疏,只有经过解读而能够理解后,才便于分析;叁则在于这些着译作的内容相互之间或交织或借用或未说明引用出处,需要加以辨析方可鉴别、澄清和比较。诸如此类对文献资料的分类、考据和解析,作为研究中最为复杂和繁难的基础性工作,虽然在厘清过程中尚有缺憾,但已是目前国内可以看到的对于此类着作资料最为详细和深入的梳理,也可以说是本项目的一个鲜明特色。
叁是根据各个年份的着作资料所显示的不同特征,将20年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细分为五个阶段。五个阶段既是持续递进的连贯发展关系,也是时有跌宕起伏的复杂曲折过程,不仅表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播进入20世纪20年代,其时代背景、论述内容、重点对象、分析方法和态度取向等,比较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其中最突出的变化并成为基本线索者,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资本主义经济学的斗争,上升为政治经济学领域的主要内容,同时其他许多争论,实质上也都同这个斗争有关,由此反映了那个时期经济思想领域的发展动态。通过这个分期研究来揭示20年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播轨迹和整体进程,同样是本项目与众不同的创新之处。
四是采用逐个分析、相互比较与综合概括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每本着作特别是那些代表作,逐个分类、梳理和剖析,重点是围绕翻译、阐释、引用和涉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相关内容、评介方式、基本水准、认识态度等,归纳各自的特点与倾向,等于将所选择的240余种着作,深入细致地筛查了一遍;同时在各种相关联的着作之间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分析,发现它们的源流关系、地位影响、推动作用和独到之处等;在此基础上,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时期的着作内容与特征,逐节、逐章或逐编进行概括,然后综述20年代各个阶段的传播概况与特征,最后对各类着作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的主导路径与阶段性特征,延续此前传播进程的发展演变线索,为此后传播继续开辟道路的各种新趋向等,做出基本判断。这种建立在翔实文献史料基础上的系统性理论解析,把分散而繁杂的着作资料贯串起来,理出其中的传播线索,尽管仍有可能疏漏个别着作,但已能把握着作整体的代表性特征,从而为全面深入地考察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播进程,打下了良好的学术基础。
五是根据以上考察,总结出20年代传播的若干启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播从量变到质变,从启蒙到结出硕果,集中体现在共产党人的积极推动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播借力苏俄模式,理论与实际结合,开始摸索社会主义的实现路径与方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播深化过程,伴随着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中国化进程,二者互为依存,不可分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正统经济学在国内经济学领域的理论斗争,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随着前者传播的深入而日益显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20年代的传播进程,以其指南意义和丰富内涵,为1919年以后的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勾勒出一条基本线索。这些启示,比较传播前史和传播启蒙阶段的启示,既有先后相承的延续关系,体现了传播的历史脉络及其发展逻辑的一致性,又有演进升华的明显不同,表现出传播在各个阶段不断扩展与深化所累积显示的推进过程和变化趋势,也为民国后20年的传播,提示了基本发展取向和主要演进特征。将中国近代各个历史阶段的传播启示贯通起来,便构成经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启迪和指导而走向新中国建设的一幅完整画图。
该成果以1920词1929年间的民国各类着作为范围,系统考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20年代10年内的传播历史,其学术价值,不仅在于挖掘、梳理、考证、分类和汇总本时期各类着作文献的史料价值,也不仅在于以史料为基础对240余种着作逐一分析、互为比较、划分阶段、综合概括和提炼总结所开创的研究体例,还在于由此形成了两个独特的研究视角。一是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研究方面看,形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传播的一个独特研究视角,进而发掘出一系列以往未曾接触或未曾深入分析的代表着作、代表人物和代表观点,丰富并深化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史研究。二是从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方面看,形成20年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传播的另一个独特研究视角,从而进入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领域素来被认为是相对薄弱而又十分重要的1919词1949年的研究时段;这是一条承上启下的研究线索,通过梳理20年代民国着作中围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各种评介内容和变化,上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传播的前史与启蒙阶段的发展趋势和轨迹,下启这一传播在经济理论层面的发展、演变并结合中国自身实际而形成其特征,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占据支配地位的经济指导思想,也就是从这个新的视角切入,开辟了研究1919年以后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发展演变历史的新的探索路径。其应用价值,可供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及马克思主义传播史领域的学术研究和研究生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