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业大学曹玉昆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有林区生态经济模式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3叠闯驰032),最终成果为同名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有:朱震锋、朱洪革、王玉芳、刘向越、任月、周丹、王珊珊、李朝洪、崔慕华。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进入21世纪,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积极探索包含了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要素在内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挑战。其重中之重是要加快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环境、经济对立的二元化经济模式,建立一种真正将环境与经济内在统一起来的生态经济模式,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目标建立在自然环境的可承受范围内,实现自然、生态、社会叁者的良性循环,从而创建出一个复合型的生态经济系统。
国有林区是我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典型区域,除了林区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之外,同时又有着在资源、经济、社会乃至公司等多个层面上的一系列复杂内涵。纵观国有林区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森林资源在其中可谓扮演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角色。国有林区在森林资源采伐利用和经营保护等方面的政策变动对“依林而生、以林为继”的国有林区“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都将造成重大影响。这种冲击和影响的作用机理与西方发达国家早期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老工业区、老基地等资源型“问题区域”所承受的“资源诅咒”类似,但不同的是,造成国有林区诅咒之殇的森林资源属于可恢复的、具有生态功能的特殊资源,这种特殊性赋予了森林资源和国有林区在改善生态环境、寻求资源型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建立战略资源储备等方面的重大使命。
2015年国有林区开始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阶段,伴随全面停伐政策落地,一方面,林区承担着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大使命;另一方面,林区又担负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改善民生的重要职责。借助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机遇,横亘在国有林区经济和资源、产业和环境之间的巨大阻碍成为现阶段林区社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加快破解林区发展困境,探索将林区天然的自然资源禀赋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建立紧密联系,积极构建符合生态经济模式发展内涵、兼顾林区生态资源保护与经济转型发展的产业生态化发展机制不失为一种国有林区发展模式创新的有益尝试。本课题正是基于上述考虑,专门选择以黑龙江森工林区为典型案例,系统探究在国有林区当前面临的一系列复杂形势下,如何依托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引领林区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社会经济转型发展。
该成果基于上述研究背景,以黑龙江森工林区为例,通过系统了解和掌握近年来国有林区生态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并对林区产业生态转型发展实践进行具体分析和客观评价,构建了国有林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设计的理论框架,并提出生态资本市场化、产业结构生态化、产业组织生态化等不同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最后,构建了国有林区生态经济模式有效运行的支撑保障体系。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该成果的主要内容
(1)系统掌握以黑龙江森工林区为代表的国有林区产业生态转型发展状况。课题组成员凭借长期以来针对国有林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优势、成果积淀及持续跟踪调研,收集了大量林区林业产业生态转型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涉及生态产业投资、非木质林业产业发展、生态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结合中央对国有林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以黑龙江森工林区为例,系统描述了林区产业生态转型及生态经济发展的总体概况,并对具体实践做出客观评价,认为林区产业生态转型效率一般,同时明确提出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资金保障、基础实力薄弱及改革滞后等。
(2)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揭示了国有林区产业生态转型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分别从产业结构生态化、产业组织生态化等方面专门阐述了有关因素对国有林区产业生态转型的作用机理。结合对国有林区产业生态转型发展的深刻了解,建立从高级到低级的双层影响因素体系,第一层包括产业结构生态化因素和产业组织生态化因素,第二层因素分别隶属于第一层因素的两类指标。借助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测算结果,从产业结构生态化的角度出发,得到:产业发展格局、资源消耗水平、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对国有林区产业生态转型发展具有直接影响;从产业组织生态化的角度出发,得到:劳动力就业结构、产业集聚水平等对国有林区产业生态转型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此外,国有林区发展生态经济,不应只注重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还需有效发挥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间的关联互动效应,协调全面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国有林区产业生态转型发展,为进一步探索设计国有林区生态经济模式提供支持和启发。
(3)综合国内外对于生态经济发展评价的研究成果,因地制宜构建国有林区产业生态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严格遵循全面性、科学性、系统性、独立性与可比性相结合及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等基本原则,充分参考国内外对于生态经济发展评价的专门研究成果,并结合国有林区社会构成、产业结构、资源监督管理以及生态建设等方面的特殊情况,构建了国有林区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的叁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及操作层。深刻分析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同指标的基本内涵,特别是对叁级评价指标的计算过程及正(+)逆(-)关系进行具体呈现。
(4)运用熵权法及罢翱笔厂滨厂模型对国有林区产业生态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评价。根据已经构建的国有林区产业生态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及罢翱笔厂滨厂模型,采用2007词2016年的相关统计数据,以黑龙江森工林区为例对国有林区产业生态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评价,2007词2012年林区产业生态发展水平处在初级成熟发展阶段,2012词2016年则达到中等成熟水平,反映了国有林区生态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基本现状。
(二)成果的重要观点
(1)科学构建了国有林区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国有林区下属林业局、黑龙江森工总局等重要单位的调研走访,基于对国有林区产业生态化转型现状的系统了解和认识,结合国有林区生态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产业结构生态化、产业组织生态化为切入点,构建了由“国有林区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目标层)—产业结构生态化发展水平、产业组织生态化发展水平(准则层)—叁次产业比重、全员劳动生产率、单位骋顿笔能耗、能源消耗弹性系数、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废水排放达标率、就业区位商等16个评价指标(操作层)”构成的叁层评价指标体系。本体系将国有林区生态资源及林业产业发展的客观情况纳入其中,有别于一般的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符合课题研究需求。
(2)提出了国有林区生态经济发展的3种典型模式。充分考虑国有林区生态建设、产业转型及体制机制改革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综合林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及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等研究分析结果,提出了国有林区生态经济发展的3种典型模式:一是生态资本市场化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将国有林区生态资本融入市场化运营过程当中,并确保生态资本所代表的生态系统以及市场所代表的经济系统之间的协同发展,过程中需要持续优化森林资源向生态资产和生态资本过渡的条件、强化国有林区生态资本市场化的关键构成要素。二是产业结构生态化的生态经济模式,积极构建符合生态经济发展要求的生态型产业结构,这种产业结构是相对于传统的粗放型产业结构而言,这种产业结构对国有林区高质量的绿色发展形态进行了集中体现,该模式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创新林区经济生态转型发展的基本理念、加快林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优化产业部门间生产方式及能源消费结构等。叁是产业组织生态化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强调产业组织的行为特征与环境、资源和生态要素之间所存在的关联关系及影响。通过不断地优化和改善产业组织形态以及行为特征,使得国有林区产业系统能够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这种组织和调节以符合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展开,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实现生态经济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