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财经大学王明益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要素价格扭曲对我国出口产物质量影响机理与升级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5BJY120),最终成果为同名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有:王明益、毕红毅、滕晖、陈利霞、Hee Seok Bang、李真、李善海。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要素价格扭曲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要素市场的典型特征事实,是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遗留下来的产物,我国各要素市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价格扭曲。不可否认,要素价格扭曲对我国出口的扩大具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包括劳动力、原材料等在内的生产成本在迅速上涨,传统依靠成本优势的出口模式难以为继。在这种背景下,公司出口产物质量升级是众多公司必须面临的重大挑战。那么,要素价格扭曲与公司出口产物质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关联?如果存在,要素价格扭曲如何影响产物质量?其作用机制如何?如何从要素价格扭曲的视角去寻求我国公司出口产物质量升级的解决路径?
显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与解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层面,该问题的解决无疑拓展了出口产物质量决定因素的研究维度和视角,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出口产物质量升级的研究内容。在实践层面,上述问题的回答和解决对我国当前公司的转型升级会提供较明确的方向和转型思路,对政府未来一段较长时间内出口产物质量升级、出口结构转型及出口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均能够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和理论依据。
二 要素价格扭曲对产物质量的作用机制
由于各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并不尽相同,因此,各要素的价格扭曲对产物质量的作用机制也会存在异质性。我们分别阐述劳动力、资本、中间品及能源价格扭曲对产物质量的作用机制。
(一)劳动力价格扭曲对产物质量的影响机制
1.成本效应
劳动力价格扭曲能够带来公司产物生产成本的显着下降,从而会使得公司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这时公司往往不会过度关注产物质量升级问题,或者说此时公司产物质量很可能会下降。产物质量下降的程度很可能会与产物要素密集型密切相关:如果最终产物属于劳动密集型,则劳动力价格扭曲会导致产物质量发生明显的下降;如果最终产物属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则劳动力价格扭曲对产物质量的冲击可能会轻一些。
2.生产率效应和经验累积效应
劳动力价格扭曲会刺激公司招募大量的劳动力。新引进的劳动力由于对产物生产流程和工艺缺乏了解,这在短期内会降低公司生产率。但每个公司在引进劳动力后都会进行上岗基本技能培训,因此,引进劳动力的生产技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得到提升。当这些非熟练劳动力逐渐掌握了部分生产技能后,产物的生产率会跟着提升。而生产率的这种非线性的变化对产物质量会造成一些影响:在非熟练劳动力引进初期,公司生产率下降时,产物质量也会跟着下降;当非熟练劳动力逐渐掌握部分生产技能时,生产率会得到提升,此时产物质量也可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即存在经验累积效应。
3.研发效应
当劳动力价格发生负向扭曲后,研发人员的工资也会产生缩水现象,这显然会打击研发人员的研发积极性,可能会使得部分研发人员辞职或使得研发人员的工作热情减退,从而会抑制公司研发水平的提升。但另一方面,劳动力价格扭曲又会刺激公司增加研发人员的投入,使得研发规模扩大,从而有助于研发水平的提升。而公司研发水平的变化会对产物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
4.要素配置效应
劳动力价格扭曲会降低劳动力的使用成本,这可能会改变各要素的生产投入比例,即公司可能会增大劳动力投入比例而减少其他要素的投入比例,从而降低总的生产成本。那么,要素投入比例的变化对要素配置效率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这需要看在劳动力价格扭曲之前各要素配置状况:如果劳动力价格扭曲之前,各要素配置是合理的(即存在帕累托最优状态),则劳动力价格扭曲会恶化要素配置效率;如果劳动力价格扭曲之前,各要素配置是不合理的(即存在帕累托改进状态),则劳动力价格扭曲可能会优化各要素配置效率。
5.规模效应
劳动力价格扭曲会扩大公司规模(对劳动密集型公司尤其如此)。而公司规模的扩大可能会产生两种结果: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如果劳动力价格扭曲产生了规模经济,则规模经济的存在可能会使公司加强对产物的管理(包括产物质量管理),从而有助于产物质量升级。此外,如果公司实现了规模经济,则它所带来的成本节约可能会使公司加大对产物的研发投入,从而提升产物质量。如果劳动力价格扭曲导致产生了规模不经济,规模不经济会使得公司运营成本大幅提升,公司利润空间变小,它可能没有财力加大对产物的研发投入,从而会抑制产物质量升级。
综合上述几个方面,课题组认为,劳动力价格扭曲对产物质量的影响可以综合体现在促进和抑制两个方面:扭曲所引起的经验累积效应、规模效应等可以促进产物质量提升;而扭曲所引起的成本下降效应、要素配置效应、研发效应及生产率效应等则会抑制产物质量升级。因此,劳动力价格扭曲对产物质量的最终影响取决于上述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如果上述促进因素作用程度大于抑制因素的作用程度,则产物质量会升级,反之产物质量会下降。
(二)资本价格扭曲对产物质量的作用机制
1.要素配置效应
当资本要素发生价格扭曲后,资本要素使用成本会下降(对资本密集型产物尤其如此),会刺激公司加大资本要素的投入而可能并没有增加其他要素同比例的投入,这使得资本要素的投入比例会提高,而其他要素的投入比例会下降,从而引起各要素投入比例的改变。而要素投入比例的改变会影响要素的配置效率。从理论层面看,资本价格扭曲对要素配置效率的影响可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如果资本价格扭曲前各要素配置并不合理(如资本投入比例相对不足),则资本价格扭曲所引起的资本投入的增加会优化资本要素与其他要素的配置比例,从而改善了要素配置效率。而要素配置效率的改善有助于产物质量的提高。如果资本价格扭曲前各要素的配置是合理的(如实现了帕累托最优配置),则资本价格扭曲引起的要素投入比例的改变则会破坏原有的各要素的配置比例,从而引起要素配置效率的下降,最终不利于产物质量升级。
2.规模效应/成本效应
资本价格负向扭曲使得资本要素的使用成本下降,这会刺激公司投入更多的资本要素,从而引起公司规模的扩大。而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则会引起规模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和规模不经济效应。如果公司规模的扩大并没有引起公司运营、管理等层面成本的大幅上升,而带来了公司生产平均成本的不断下降,则资本价格扭曲就引起了规模经济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的实现使得公司有财力加大对产物的研发力度、质量升级力度和质量监管水平。需要指出的是,规模经济的实现也并不必然带来产物质量的升级。因为在某些时候,产物成本的下降所带来的价格优势可能会抑制公司的研发积极性,使得它们并没有压力进行产物质量升级。因此,我们认为,资本价格扭曲如果能够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它最终对产物质量的影响还与公司的产物发展战略有关。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人民币汇率改革以后,中国出口产物的价格优势非常明显,于是大多公司凭借其显着的价格优势抢占了大量的国际市场份额,但产物质量并未出现同步的提升。
(叁)中间品价格扭曲对产物质量的作用机制
进口中间品往往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或附加值,这很可能会导致进口中间品存在价格正向扭曲。由于发达国家具备更先进的技术或更强的研发升级能力,因此它们在高附加值产物的研发和制造上往往具备技术垄断优势。而提供这些包含较高技术含量的中间投入品的发达经济体为了保持其对中间品生产的技术垄断优势(旨在赚取超额垄断利润),它们在出口该类产物时,往往会实施成本“过度加成”战略,从而造成了中间品贸易过程中会出现“价格正向扭曲”现象。理论上,如果某一种中间品附加值越高(或包含越先进的技术),发达国家(地区)对它实施成本“过度加成”的意愿就会越强烈,从而赚取更多的超额垄断利润。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进口中间品价格正向扭曲会使公司进口中间品的成本上涨,从而使得公司减少对中间品的进口。
(四)能源价格扭曲对产物质量的作用机制
能源要素(包括煤、石油、电等能源)的价格扭曲会对公司的生产产生直接影响,它对产物质量的影响相对比较简单,主要体现在成本效应和规模效应上。
能源要素发生价格扭曲后,它会显着降低能源投入密集型公司的生产成本,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生产成本的下降会带来产物价格的下降。如果价格优势明显,公司不会有动力进行产物质量升级。如果我们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会发现,我国大多能源密集型公司都是国有公司,民营公司相对较少。而国有公司或多或少会受到政府的一些保护,如财政补贴或政策优惠等待遇。在这种情形下,公司规模扩张后,其市场垄断力会得到进一步加强。这时,公司可能并没有动力进行产物质量升级。
三 实证研究发现与我国出口产物质量升级路径
(一)实证研究发现
课题组基于1999词2007年中国工业公司数据库与海关数据库的合并数据,对上述作用机制进行了检验,并得到如下重要发现。
劳动力价格扭曲存在显着的成本下降效应、要素错配效应、研发抑制效应和经验累积效应,即劳动力价格扭曲通过降低我国出口产物的成本、增强出口产物的价格优势降低了我国出口产物质量;劳动力价格扭曲通过增加劳动力要素的投入比例、降低资本等其他要素的投入比例降低了各要素的配置效率,使得各要素难以发挥其对产物质量应有的贡献从而降低了我国出口产物质量;劳动力价格扭曲通过降低从事产物研发人员的工资,抑制了他们的研发积极性,从而抑制了我国出口产物质量升级;劳动力价格扭曲使得公司大量招进非熟练劳动力,在引进初期缺乏生产经验,产物质量会下降,但随着劳动力生产经验的不断累积,它会促使产物质量不断升级。
资本价格扭曲存在显着的成本下降效应、要素错配效应和研发抑制效应,即资本价格扭曲通过资本使用成本的下降刺激公司扩大规模,降低了产物的成本,增加了价格优势,从而抑制了产物质量升级;资本价格扭曲使得公司投入更多的资本要素,使得资本投入比例偏高,其他要素投入比例偏低,引起了要素配置效率的降低,使得各要素难以有效发挥其对产物质量升级的贡献,从而降低了产物质量;资本价格扭曲使得公司研发积极性受到显着削弱,从而降低了产物质量。
中间品价格扭曲存在显着的成本上涨效应、研发抑制效应、要素错配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即中间投入品价格扭曲使得我国中间品进口成本上涨,公司减少了对中间品的进口规模和种类,从而不利于产物质量升级;中间投入品价格扭曲使得公司的研发积极性受到了抑制,对产物质量升级不利;中间投入品价格正向扭曲使得进口中间品投入比例下降,其他要素投入比例提高,恶化了各要素的配置效率,从而不利于产物质量升级;中间投入品价格扭曲会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提升我国出口产物质量。
能源价格扭曲较轻时,它会显着抑制我国出口产物质量升级但作用程度较为轻微,而当能源价格扭曲较重时,它显着抑制了我国出口产物质量升级。能源要素相关微观数据存在大量缺失,这使得我们无法检验能源要素对产物质量的作用机制。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经验考察并没有考虑各要素价格扭曲同时存在时的情形。基于此,我们通过构建各要素价格扭曲的交互项,考察了它们的交互作用对我国出口产物质量的影响,我们发现,劳动力价格扭曲与资本价格扭曲的交互作用以及资本价格扭曲与中间品价格扭曲的交互作用均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出口产物质量升级,而其他要素的交互作用对我国出口产物质量的影响并不显着。
(二)我国出口产物质量升级路径
1.基于劳动力价格扭曲的视角
第一,劳动力要素的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使得劳动力价格扭曲度会逐渐减轻,这会倒逼公司注意并加强产物质量升级。第二,继续稳步推进各城市的最低工资标准制度,这对我国劳动力价格扭曲起到明显的缓解作用。第叁,对劳动力要素的市场化改革要注意区分地区差异、行业差异及所有制差异:中部地区劳动力价格扭曲对产物质量的抑制程度最大,应该加快对中部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化改革,其次是东部地区,最后是西部地区;民营公司劳动力价格扭曲对产物质量抑制程度最大,应优先对民营公司劳动力价格扭曲进行调整,其次是国有公司和外资公司;劳动力价格扭曲对劳动密集型公司出口产物质量的抑制程度最大,应首先开展对劳动密集型公司劳动力价格的市场化改革,从而有助于劳动密集型公司实现快速转型。第四,改进对公司、科研院所及高校等研发人员的奖励机制,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这对于研发积极性的提升、研发实力的增强都会起到显着的推动作用,最终会促进产物质量升级。第五,当前,劳动力价格扭曲比较严重的劳动力大都是缺乏知识、技术或没有经验的人群,应注意加强对各类人力资本的培育,增大对劳动力的岗前培训力度、绩效考核,这不但会提高他们的薪酬待遇,还会显着提升产物质量。
2.基于资本价格扭曲的视角
第一,应稳步推进对资本要素的市场化改革,这对资本与其他要素配置效率的改善,化解产能过剩及抑制公司盲目扩张规模等都具有好处,从而刺激中国出口产物质量升级。第二,应逐步消除资本要素使用报酬的所有制歧视政策。目前中国资本要素价格扭曲最大的问题是它存在显着的所有制歧视政策。应适当放宽对民营公司融资的体制性障碍,这会刺激它们加强研发、提升生产率,进而对产物质量升级很有好处。同时,应适度收紧对国有及外资公司的融资便利和优惠政策,这对于减轻它们对市场的垄断、产物质量的提升都有促进作用。第叁,由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各地区资本价格扭曲度不同,资本要素对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作用也并不相同,因此,资本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应该适当区分地区差异,防止一刀切。第四,对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的资本要素市场化改革也应区别对待。
3.基于中间投入品价格扭曲的视角
第一,要进口适宜的中间品,尽量少进口价格扭曲度较为严重的中间品,包含过高或过低附加值的中间品可能对我国出口产物质量升级都不利。所谓适宜的中间品,就是指现在引进可以显着促进我国出口产物质量升级,未来一段时间仍能使用,发挥其对产物质量升级的作用。第二,要扩大对中间品进口的渠道和来源地,防止少部分发达国家对中间品市场价格的垄断,从而有利于抑制进口中间品价格扭曲程度过大。第叁,要进一步规范进口中间品市场,尽快出台明确对进口中间品的相关规定细则,旨在规范国内中间品生产公司的行为,使其减轻对进口中间品的抵制,这样既便于降低进口中间品价格扭曲度,同时又有助于进口一些种类和数量的中间品,这样本土公司就能在进口中间品的适度竞争压力下,快速提升自己生产中间品的质量,形成良性竞争局面,从而能够快速提升我国出口产物质量。第四,加大对国内中间品生产公司的研发补贴力度,并增强对其研发补贴资金去向的监督和管理,使其专款专用,这对于我国公司研发能力的提升,以及减少对进口中间品的依赖是非常关键的。第五,处理好公司研发与进口中间品的关系,既不能封闭自己搞研发,又不能一味依赖进口中间品,可以鼓励公司强强联合,壮大研发队伍;同时鼓励公司开展战略资产寻求型境外投资,从而为快速缩短与发达国家对于中间品生产技术的差距创造条件。
4.基于能源价格扭曲的视角
第一,稳步推进我国能源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应该基于各要素密集型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梯度化改革。如对能源要素密集型行业(如钢铁行业、水泥行业、陶瓷行业、黑色金属冶炼行业等)的能源要素市场化改革要更快、更稳健一些,通过把能源要素使用价格逐步回归到市场供求均衡所需要的水平,来控制这些资源投入型、环境污染型行业的发展规模,这样能源要素使用成本提升了,规模控制住了,公司会被倒逼进行产物质量升级。而对能源要素投入相对较低行业的能源要素市场化改革,可以适度放慢节奏,市场化改革力度也可以酌情减轻。这样便于这些公司逐步适应能源要素价格上涨给它们带来的冲击。第二,对能源要素的市场化改革要注意适当区别对待各所有制公司的实际情况。如国有公司虽然部分属于能源要素密集型行业,但国有公司对我国国家经济安全、能源供给、就业等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对国有公司能源要素的市场化改革不可力度过大,应该稳步推进,适度、动态地进行市场化改革,给国有公司比较充分的时间去调整,从而实现其从粗放到集约、从效益差到效益好的转变,而这个过程有助于产物质量升级。而对于众多能源要素密集型民营公司而言,应该对其加大力度进行能源要素的市场化改革。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不仅控制了能源要素的过度使用、污染源的扩散;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能源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客观上会倒逼这些中小型公司加快进行转型,减少对能源要素的投入比例,改善要素配置效率,加快产物质量的升级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