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我国城市流通产业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2024年03月21日15:48来源: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湖南商学院柳思维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城市流通产业空间结构优化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3础闯驰015),最终成果为同名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有:唐红涛、徐志耀、吴忠才、朱艳春、杜焱、尹元元、王娟、熊曦、杨水根、周洪洋、杜蓉。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流通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先导产业。流通产业发展可以有效促进经济繁荣,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化、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转入高质量发展环境下,就必须要合理构建流通产业的空间格局,基本目标是形成覆盖全国的安全畅通、竞争有序、区域协调、城乡一体、高效惠民的流通产业网络格局。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城市流通产业空间结构现状及其优化必要性

该成果从流通产业的整体性、结构性、竞争性和成长性四个维度刻画城市流通产业空间结构,选取了发展水平、增长速度、行业结构、要素投入、资源分布、利润率等6个指标,分别对2001词2015年我国东中西叁大区域、30个省份、城镇与乡村进行空间差异分析。在此基础上,认为我国城市流通产业空间结构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并进一步认为,提升城镇化质量是我国城镇化新阶段的战略重点,而优化城市流通产业空间结构是提升城镇化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中国城市流通产业空间结构优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本部分分别从经济学、地理学与计算机科学叁个视角对城市流通产业空间结构的优化进行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首先,融合若干经济学主要观点,以均衡分析为主线,充分考虑系统性、复杂性、动态性,设计了一个包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绿色生态和文化传承等多目标的指标体系,提出一个城市流通产业空间结构优化的理论框架,对我国300多个地级城市的流通产业空间结构进行量化评价,并据此提出了我国城市流通产业空间结构优化的路径。其次,在借鉴贬辞迟别濒濒颈苍驳空间竞争模型、搁别颈濒濒测法则、骋丑辞蝉丑和搁耻蝉丑迟辞苍零售重力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流通产业在空间结构优化的地理学模型,应用骋滨厂技术和高德地图导航服务数据,以长沙为例研究了城市商圈的空间分异特征及优化路径。最后,构建了一个基于商业空间区位、包含商业公司和消费者的一般均衡模型,它们为了获取商业空间外部性而出现空间集聚,并对消费者购买力不断出现商圈空间分裂与新商圈形成,并利用计算机仿真对商业空间演进过程进行了模拟。

(叁)中国城市流通产业空间结构优化的案例研究

选取了相对具有代表性的中部地区长沙市为例,对中国城市流通产业空间结构的优化进程与经验进行了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长沙作为湖南省省会城市和长江中游重要节点城市,城镇化发展非常迅速,在人民群众消费力快速增长、交通网络通畅度较快改善、行政中心合理变迁、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的情况下,按照国家商务部的要求、根据城市流通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先后完成了多次城市商业网点的规划及修编工作。研究从优化战略、优化目标、优化实施及主要问题等多个方面介绍了长沙市流通产业空间结构优化的基本情况与主要经验,为了解其他城市的优化提供了模板。

三  对策建议

(一)突出解决区域间流通空间结构失衡的问题

1. 加快新型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

目前东部地区几大城市群体系较完善,大中小城市之间层级清晰,基础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国际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城市经济空间进一步扩大,一些国际化中心城市已经占据大区域的主导地位。因而东部地区流通产业网点空间密度较高,大、中、小流通网点协调性好,专业市场与综合市场错位发展,商流与物流专业化程度高,流通效率高。而中西部地区许多城市群的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与东部地区相比,流通空间格局失衡问题突出。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加快城市群发展入手。

2. 合理构筑我国商贸流通业的空间格局

首先要进一步发挥国家级流通节点中心城市、区域性流通节点中心城市的聚集作用,加快形成有利于促进全国统一市场体系完善的流通网络。其次在流通节点中心城市流通实力不断增强、区域流通关联效应不断优化的基础上,加强区域性流通节点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流通的扩散、辐射及带动作用,不断拓展区域流通的广度和深度。最后形成由全国性的区域性节点城市再到地区性节点城市,然后是县城到城镇、到乡村组成的多层级的网络商贸流通业空间结构。

3. 努力形成全方位开放的空间区域流通格局

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中西部内陆和沿边地区劳动力充裕,自然资源富集,随着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空间广阔。在深化沿海开放的同时,推动内陆和沿边地区从开放的洼地变为开放的高地,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可以加快形成东中西部区域流通协调发展新格局。

(二)努力推动城市间流通业的合作共赢

1. 发挥流通节点城市的集散与中转功能

进一步在流通节点城市布局大宗商品交易市场、重要商品和物资储备中心、物流园区以及配套的物流设施,加大物流信号平台建设,增强流通节点城市对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商品集散能力。进一步发挥流通节点城市的生产服务功能,流通与生产是紧密相连的,流通节点城市往往也具有某些生产要素聚集地的优势,比如加工贸易、原材料生产等,作为流通节点城市就要发挥其沟通生产与流通的功能,提升城市流通服务和引导生产的功能发挥,提高产地市场流通效率。

2. 积极推动城市间区域间流通业的合作共赢

一方面要推进城市间流通业的分工协作,引导区域品流通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城市与城市之间流通业相互依托、错位发展、分工协作、功能互补的局面。推进城市间流通业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共建,最大程度发挥协同效应,引导相邻城市实现合作共赢。另一方面,要全面清理和取消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产物和服务进入本地市场的规定,建立健全统一的市场准入和检验检测标准体系。

3. 建设区域与城市之间高效、安全、畅通的实体物流网络体系

加强区域之间、城市之间流通协作的基础是建设高效、安全、畅通的实体物流网络体系,切实解决好商品货物在区域之间的倒流运输、相向运输、迂回运输、重复运输及货车空驶等不合理运输。对于实体物流网的建设可以采用多式联运的方式,包括集装箱运输、散货运输等,同时对不同的运输方式进行有效衔接,并为此提供体系完备的运输网络与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从而提高现代综合运输网的整体速度和流通效率。

(叁)突出解决城乡之间流通空间结构失衡的问题

1. 城乡空间的融合关键在于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

要以统筹城乡的商品市场发展为突破口,利用互联网+,加大流通商贸业态、商业服务模式创新,通过积极建立网上网下相结合、功能以及分类完善、齐全的流通商贸服务模式,加快城乡商贸一体化体系建设。可因地制宜采取以下各种模式:对于经济发达与城市化工业进程较快的地区而言,应努力完善地域的信息与网络化以及连锁化水平;对于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区,主要通过商贸流通业和相关产业的融合与发展互动进而实现各产业间的及时交流和合作;对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一般的地区,采用供应链空间联结模式,把制造商、零售商、供应商以及批发商广大用户有效联结成有机的流通网络体系。

2. 重视农村空间重点或中心小城镇的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在进一步完善农村重点、中心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将与城市工业配套的产物零部件生产项目转移扩散到有条件的重点小城镇,或考虑就近原料基地将某些农产物终端产物的加工项目布局在农村重点小城镇。与此同时,努力将小城镇建成一定农村区域内的综合性流通服务中心,即农产物流通交易中心、农村消费品流通交易中心、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交易中心、农村再生资源回收交易中心、农村物流服务业中心、农村各种生产生活服务业网点聚集中心。

3. 打造乡村网店升级版,重建农村流通体系的空间终端

如何在农村电商发展基础上,开发乡村中小型零售网点,建设网上网下结合的新型农村实体零售店可考虑以下几点:一是积极支持和鼓励大型零售公司大力开发乡村中小型网点,要把发展农村电商网点与发展农村便利店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培育新一代农村职业商人,打造农村网店升级版,从根本上重建现代农村流通体系空间终端。总之在广大的乡村空间依托农村电商网络,加快农村新型流通体系的重构,才能有效促进城乡商贸的大融合与协调发展。

(四)突出解决城市零售业空间结构失衡的问题

1. 形成城市实体零售商圈错位发展的空间布局

一是城市中心成熟商圈,进一步聚焦市内外中高端目标消费人群,尤其是要吸引境内外商务会展旅游消费人群,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国际化、个性化、定制化的商品和服务。二是一些城市新兴商圈要提升配套功能。要正确判断供需比例,解决好交通和动线问题。叁是社区零售商圈则要顺应不同社区居民群体需求和个性化需求,合理配置多层次商业供给,充分考虑休闲、社交和娱乐等服务功能,防止因未合理分析消费情况带来的布点凌乱、业态不匹配、体量不对称问题。

2. 城市实体零售精准对接互联网,积极加大服务业态创新

鼓励和支持实体零售业积极由线下向线上发展,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创新实体零售业新模式和新方法。但实体零售对接互联网要实现转型升级要从实际出发,力求精准适用。要努力培育适应消费变化的新型服务业态,推进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促进“互联网+”“新零售”等新业态发展,大力发展冷链物流模式,进一步提高流通效率和服务水平。

3. 实施城市实体购物场所品质和功能提升工程

要制定实施标准,引导大型商场提升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效率。要看到零售业已从一个单纯商品交易的时代,进入交换关系和人际关系重迭的时代。只有顺应互联网时代变革开拓和提升零售场所功能,实体零售业才有出路。可以将“娱乐”“教育”“购物”完美结合,全面融入居民生活;可以将高科技实验室、大学研究所、品牌博物馆、创客空间、汽车主题馆、科技体验馆、展廊空间、沙龙空间等融为一体,营造出种种耳目一新的消费场景,向消费者提供独特的消费体验,以充分显示实体店优于电商的比较优势,提升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4. 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开拓城市实体零售新天地

一是有条件的城市应进一步顺应人民群众的要求与期待放开对城市早市、夜市的限制,特别是要在交通便利、群众聚散方便的街口、社区商圈内划定早市与夜市的空间范围,允许农民、市民设立自产蔬菜、水果等产物临时性销售网点、服务网点,允许流动摊贩摆摊设点经营小吃、水果及其他小商品,增加非正规就业岗位;二是拓展城市实体零售业发展空间。

(五)努力以科学技术创新提升流通产业空间效率

1. 积极采用适合商业发展的新技术

一方面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智慧门店等流通新业态,支持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无人科技等在流通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另一方面鼓励互联网公司发挥技术优势,赋能传统流通公司,推动“互联网+流通”全面升级。目前无人送货飞机、无人配送车、无人柜等智慧物流新技术新应用已经出现,这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此外区块链技术也已在互联网经济与电子商务中应用。

2. 加大制度创新推动流通技术发展及应用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加快流通技术创新及新技术的运用,必须要打破传统观念、体制、习惯的束缚,加大流通技术创新的制度供给,包括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供给。要通过出台和实施人才新政,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吸引优秀人才,留住骨干人才,形成人才聚集干事业的优势,才能让科技创新成果喷发,加快新型技术的市场化产业化,进一步释放流通生产力,向科技创新要质量要效益。

3. 要特别重视流通业的信息化技术改造

信息化是商贸流通业提高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黏合剂和催化剂,同时是商贸流通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和一体化的必由之路。如要加强商贸流通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需促进四个方面的协同进步:一是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实现物流网、信息网与营销网的叁网融合;二是通过建立高效的信息化平台将全国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发展信息进行整合;叁是通过信息资源的整合对各空间区域的行业发展方向、资金流、物流进行调度,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协调发展;四是加强商贸流通公司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包括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装备建设,通过信息化提高流通公司的管理效率。

4. 要大力发展绿色流通技术,推动流通业绿色发展

特别要在商品的绿色包装技术、商品仓储运输装卸中的绿色物流技术及商店店容美化、亮化、绿化中进行环境技术创新,加大节能节水节电节地技术在流通中的应用,降低流通中的污染排放,扩大绿色流通空间,推动流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城市商品流通空间格局的升华。要加大商业与新兴消费需求崇尚的痴搁、础搁、电子竞技等潮流科技融合,使商圈商业永葆活力与新意。要精细化地完善商圈商业规划,合理布局配比各种商业服务网点,有效引导提高商业的空间产出效率。

(六)通过保障措施创新促进城市流通产业空间结构优化

1. 坚持以人为本,搞好城市流通产业的规划保障

科学的规划是城市流通产业空间布局的依据,也是优化城市流通产业空间结构的基础。在进入经济新常态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新技术变革迅速和消费革命与升级的新机遇,“十叁五”末期应着手思考“十四五”城市流通产业空间布局的规划或新一轮规划修编。要坚持发挥政府对规划制定的主导作用。新的一轮城市流通产业空间规划修编要认真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思想,即对于城市生活空间、生产及产业空间、生态空间的协调发展,使城市的总体规划、城市国土利用规划、城市生态环保规划、城市的商贸流通网点规划做到四规合一、四规协调。

2. 强化城市流通产业的基础设施保障

优化城市流通产业空间布局需要有强大便利的设施支撑,如专业市场、物流设施、仓储基地以及服务平台等,通过完善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优化、增强设施配套和资源利用,引导城市流通空间结构不断合理化。对此,强化城市流通基础设施的支撑需要从叁方面着手:一是调整优化流通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二是构建便捷高效的流通综合服务体系,叁是加强金融电信设施配套,确保城市流通产业可持续发展。

3. 提供城市流通产业空间优化的政策保障

政府对流通产业的空间优化主要通过政策变量的调整去引导和支持,以体现政府对流通产业空间发展目标的调整,即鼓励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为了支持城市流通产业的空间优化,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政策保障,包括:用地政策的支持与保障、财政金融支持政策、人才政策支持与保障等方面。

4. 加强城市流通业发展的组织保障

建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各省市区政府从提高城镇化质量和进一步激活消费动能、促进经济增长的高度重视城市流通产业空间结构的优化,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并由一位负责人分管此事,并建立政府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在城市流通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结构上,要站在优化城市总体功能的高度,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完善配套政策。同时要深化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取消和下放流通领域行政审批,强化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提高行政效率。

(责编:金一、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