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胡新生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周代礼制发展史”(项目批准号为:12叠窜厂017),最终成果为同名专着。课题组成员有:张金光、曾振宇。
一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周代礼制在整个中国礼制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部周代礼制发展史就是中国礼制的文化品格和规范体系逐步确立、成熟的历史,是中华礼仪文明塑造成型的历史。这段历史收获的最大成果是儒家在总结和整理古代礼制资料的基础上写成《仪礼》等礼制文献,为后来两千多年的礼仪设计和礼法解释提供了经典依据。西周以来礼制的发展是以书面化礼仪经典的出现为归宿的,而这些经典文献又为后来中华礼仪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从礼仪文明形成的角度考察周代礼制的历史走向,揭示周代礼制沿着人文化、规范化、法典化的轨道不断向前推进的历史脉络,对于深入了解中国礼制和中国文化的特点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有关周代礼制史的研究总体来看比较薄弱,专着数量明显偏少。已有的论着大多是对周代某项礼制做专题研究,未从宏观角度梳理周代礼制发展演变的历史线索。有些着作虽按时代先后论述周代礼制,但对周礼的发展脉络及其文化意义缺少分析。该成果尝试弥补以往研究的缺憾,在充分考察相关史实的基础上,用新概念、新观点论述周代礼制的发展过程和文化意义,力争写成一部有文化史的视野和立场,能够贯通古今之变的礼制史专着。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
该成果重点探讨西周早期礼制的文明化进程,以及周礼对商礼的因袭与变革等重大问题,并就西周礼制发展史上若干重要的问题提出了新说或做了新的理论概括。
该成果包括绪论、主体内容和结语叁部分。绪论部分讨论了“礼制”概念的界定、礼制史研究方法、史前至夏商时期礼制概况、周代礼制史分期等问题。主体内容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西周早期礼制领域的重大变革,集中提出本书主要观点。第二章从族类意识角度论述西周新创礼制的意义,涉及尸祭、女字标姓、夫妇合葬、铜鼎象征、籍田亲蚕、尊老养老等礼制。第叁章从宗法观念角度论述西周新创礼制的意义,涉及祭天配祖、天子名号、分封礼仪、诸侯助祭、祧庙形成等内容。第四章考察西周时期礼制风格的变化,对西周早期礼制中巫术元素不断削弱的发展趋向做了分析。结语部分对全书主旨做出总结。
该成果对西周早期礼制的基本认识如下。
西周新礼包括周人新创的礼制和周人加以强化的传统礼制,都是以族类意识和宗法观念作为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周代礼制显示的“亲亲”、孝悌与“尊尊”相结合的精神,宗族伦理与政治伦理相结合的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西周早期形成的立尸像神、同姓不婚、结婚“六礼”、夫妇合葬、籍田劝农、尊老养老、食器象征等礼制,均与族类意识的发达密切相关;祭天配祖制度、“天子”名号之制、文武祧庙之制、祭祀近祖之制、分封诸侯与册命公卿之礼、诸侯助祭制度等,都直接体现了宗法制度的精神。这些礼制在夏商时期或者尚未出现,或者虽有萌芽但尚未获得充分的发展。族类意识和宗法观念的活跃使西周礼制呈现全新的精神面貌,将中国礼制的发展引向了强调血缘亲情、强调纲常名教的道路,这使得中国礼制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礼仪文化有了明显的区别。
西周早期礼制已经表现出与商礼不同的风格和气派。周人倡导的族类意识和宗法观念对商礼中包含的大量巫术性文化元素带来强有力的冲击,西周礼制中的巫术成分被大大削弱,追求沉稳端庄与温和雅驯成为礼仪时尚,礼制的整体风格趋向雅化。周初礼制新风格的确立主要不是通过推广和宣扬新礼来完成的,而是以不用商礼为主要途径。商朝流行的日名制度以及与之相联的周祭制度,腰坑殉狗的埋葬制度,频繁密集的占卜活动,狂放可怖的桑林乐舞等,无不带有神秘、狂躁的特色;商代流行的人殉人祭礼俗,花样繁多的杀牲祭法,以及焚人求雨之类的礼制,无不带有浓烈的血腥气息。周人不用这些礼制意味着西周礼制中的萨满气味趋于淡化,礼制从此走上了一条追求肃雍之美的道路。
三 成果的创新之处
该成果首次运用文化史观点论述周代礼制的发展阶段和历史地位。与以往的先秦礼制史论着相比,该成果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追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注重从文化比较的视角研究周代礼制,注重揭示西周礼制在中国礼制发展史上所具有的定向定型的意义以及西周礼制所表现出的中国礼教文明的特色。本研究叙述西周早期若干新礼,并非仅仅着眼于描述这些礼制本身,而是试图由此探讨中国礼教文明与西方宗教文明究竟有哪些实质性的不同。此种研究思路贯穿全书并决定了本书的结构体系。作者提出了“以族类意识和宗法观念为核心的族本主义价值观”的概念以统摄全书,书中的观点一贯、系统而且严守实证原则。该成果努力追求学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追求学术成果的思想价值,此种着述宗旨和由此出发的具体论述与以往所有的先秦礼制史着作有很大不同。
(2)注重运用礼制史与思想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书稿十分关注礼制和礼学的互动关系,叙述周初某项礼制必定与后来儒家的相关思想结合起来分析。书稿的目标是通过分析礼制和礼学的相互影响说明中华礼教的形成过程,这与以往单纯分析周代礼仪制度的论着以及单纯分析儒家礼学思想的论着均有所不同。
(3)该成果提出的重要观点主要如下。
①“周代礼制发展叁主线叁阶段说”。周代礼制的发展趋向主要表现为文明化、规范化和经典化叁方面。这叁个趋向密切关联、相辅相成,共同引领了礼制的发展,构成了周代礼制发展史上叁条贯彻始终的历史线索。周代礼制发展的叁条主线在历史过程中并非按同一速度和强度齐头并进,同时主导礼制的发展,而是由叁条主线中的某一主线和趋向分别构成某一时期的主题。叁条主线依次成为礼制发展的主题,使周代礼制的演进呈现出阶段性:西周早期是礼制形态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也可以称为中国礼制文明的转型期;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礼制发展的主题是规范化;春秋后期至战国时代是主流礼制经受各种乱象的考验和最终走向经典化的阶段。
“叁主线叁阶段说”意在对周代礼制发展过程亦即周代礼制走向礼教的过程做出宏观的把握。
②“商周礼制物质—技术因袭与精神—理念变革说”。商周之际礼制的因袭主要涉及物质—技术层面,而变革却发生在更深层次的精神意识领域和社会政治理念层面。物质—技术层面的因袭使商周历史和华夏文明具有连续性和一体性,精神意识层面的转换则使华夏文明通过更新、质变而趋于成熟和定型。量的积累和质的突变在商周之际的礼制领域里是同时存在的。商周两代有关礼制的主导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一种精神气质和文化类型的转换,是中国礼制史上具有裂变性质的变革。此种变革是引领周代礼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西周礼制确立族本主义价值体系说”。主要表现为以“孝”“友”为核心的宗族伦理道德成为指导礼制创设和礼仪实践的基本原则。族本主义的核心内涵是高度重视血缘和宗法,它包括两个紧密关联的基本观念即族类意识和宗法观念。族类意识派生的社会文化特征是突出亲情和人情的价值,淡化法律规则意识;突出宗族价值和群体价值,淡化个体权利和个体自由意识。宗法观念则派生突出家长权威和天然身份差异,淡化社会成员的平等意识等现象。族类意识和宗法观念又共同促成了维系这些社会文化特征的宗教信仰——高度发达的祖先崇拜。赋予礼制以宗族伦理道德的内涵,这是周代礼制有别商礼的重要特征。
④“周邦文化传统决定西周礼制精神取向说”。西周初年的礼制变革不是突然发生的政治事件,而是有着深层原因的文化变革。商周两族的文化差异早在先周时期已经存在,当周人推翻商朝后,以周邦文化精神为主导建立和发展王朝礼制就成为一种自然的趋势。周邦的传统礼俗如立尸像神、祭天配祖、牲重騂刚、重视鱼祭、无日名制度、无周祭制度、无大规模人殉人祭、无大规模杀牲、无腰坑殉狗葬制、重视籍田亲蚕、重视养老、同姓不婚、女字标姓等,均对周代礼制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礼俗大都表现出重族类重宗法的精神品格,从根本上决定了西周礼制的发展方向和总体特征。西周以来与精神价值有关、与治国理念有关、与礼制原则有关的礼制元素大部分都来自周文化。
⑤“西周礼制领域商周文化元素主次易位、长期并存、消长融汇说”。周王朝建立后商、周文化的地位发生转换,周文化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商文化虽然仍在延续但已降至从属地位。西周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周文化和居于从属地位的商文化一直并行于世,呈现为长期共存的局面。西周以来凡是与礼教精神乖离的礼制和文化都逐渐走向消亡,而符合此种精神的礼制——主要是周人倡导的礼制,则不断推广和发展,此消彼长,商衰周兴,周文化不断覆盖、侵蚀、消融商文化。随着商、周族类界限渐趋模糊,原来界限分明的商、周礼制和文化也逐渐难辨彼此、混为一体,最终在礼教价值观得到广泛认同的基础上实现了融合。
除以上重要观点外,书稿在具体分析某项礼制时也提出不少新的见解。如有关周初大分封对传播推广周式礼制和周人价值观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分析,有关尸祭制度促成祖先崇拜观念的转型从而对中国宗教信仰产生重大影响的分析,有关中国古代结婚“六礼”来自周邦传统礼制的分析,有关祭天配祖礼制象征某一宗族垄断最高政治权力的分析,有关周天子向诸侯颁赐本族历史文物具有宗法意义的分析,有关西周时期文王武王的特尊地位促成祧庙制度的分析等,均为以往着作未曾涉及或较少涉及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