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俞金尧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时间史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3叠厂厂007),最终成果为同名专着。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时间是无形的存在,把时间作为研究对象,在哲学和自然科学中比较常见,而在历史学中少见。这首先是因为时间不是一种独立的存在,仅仅从史料上讲,历史学家就不易发现在其他的史学题材中常见的那些明确或有形的材料。故而,时间历史的研究始终难以铺开,研究难度较大。不过,历史学家研究时间也有一些优势,一方面,史学就是一门有关时间的学问,时间因素充斥在历史研究的各个层面;另一方面,时间渗透在世上的一切运动当中,从大自然到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凡是有运动变化存在的地方,都存在时间。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这犹如一个矿藏:分布极为广泛,开发空间广阔,但需要艰苦发掘和提炼。当然,如何从运动变迁着的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中,把时间因素提炼出来进行专门的讨论,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历史研究课题。
该成果尝试应对这一挑战。研究者认为,时间虽然无形,但它伴随着大自然和人类历史运动,人们依然可以从中提炼时间因素,并从时间的角度去认识各种运动和变迁,发现其中所隐藏的趋势、节奏、权力、意义、意识等无形的东西,进而以时间为尺度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
由于时间史研究的特殊性,该成果有一些特点,例如,理论性。与通常的历史研究可以直奔主题不同,时间的历史研究需要做一些基础性的概念和理论探讨,包括“时间”概念本身。先做理论阐述,再进行具体研究,是本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又如,跨学科特点。跨学科研究在现行的历史研究中已是常用的方法,而时间研究的跨学科特点尤其突出,可以说,若不借用其他学科有关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时间的历史研究几乎无法进行。本研究所涉学科包括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者试图在利用包括历史学在内的各门学科有关时间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从古以来至全球化时代的时间史框架,提供一个对于时间历史的线索,揭示时间与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说明时间在文明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
该成果分为六个部分,除了导言以外,还分别讨论了自然的时间、社会的时间、时间意识、夜的变迁,以及全球时间标准化。
在“自然的时间”这部分内容中,研究者着重讨论了“时间是什么”的问题。
在西方,从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家、思想家,如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到近现代最着名的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霍金等,都对时间进行了研究。思想家们执着于时间的定义,但他们用客观或主观二元对立的思路界定,要么根据事物的运动来定义时间,要么根据人的心智和感觉来解释时间。而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则从来不给时间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在他们的研究中,直接就讨论时间,似乎时间就是物质运动,不言自明。本研究认为,事物运动产生变迁,呈现“此前”或“此后”,以及“持续”等现象,这是形成时间观念的基础。但运动本身不是时间。时间的形成有赖于人的意识的介入,当人意识到客观世界的运动,认识到了其中的变迁,就产生时间意识。本研究应用了自然科学中和人类历史上的一些事例,说明时间就是被意识到的运动。没有事物运动,就没有时间的基础;而没有被意识到的运动,也无所谓时间。
在对日月星辰的运动、自然环境的变迁,以及对万物生生不息的观察中,人类认识到运动的节律和时间,这是自然的时间。人类从大自然恒定的节律中,发现了可以度量时间的尺度。年月日就是人类所使用的,以太阳、月亮和地球运动为基础的时间度量单位。
自然的时间是社会时间的基础。在“社会的时间”这一章中,课题组认为,人类自身就生活在时间之中,人类离不开时间,如同离不开空间一样。如何利用和使用时间,这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内容,也是人类文明的基本构成因素。历法反映了人类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也是服务于社会经济生活的指南,社会时间与自然时间在历法中而得到很好的体现。与此同时,人类也根据社会生活的节奏,创造自己的时间,把若干个日子组成一个“周”,或把一天划分成若干个小时,以及再细分为分和秒,等等,都是人类的创制。不过,它们依然是以自然的时间为基础的时间单位。
社会时间用以协调人们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得以有序展开的重要条件。这使社会时间包含着权力,制定时间标准、发布时间规则,都是权力的体现,例如自古以来的历法制定和颁行,都属于政治权威。而采用新的纪元或新的时间标准,往往有特定的政治意涵。
日常生活中的时间也有权力色彩。在中世纪欧洲,教会长期掌握时间,发布时间信号。在城市工商业活动兴起以后,工商业者和城市当局也开始掌控时间,市政厅高高耸立的钟楼,就是权力的象征。教会垄断时间的局面被打破,世俗时间逐渐取代教会时间,随着世俗活动的丰富和机械时计的普及,社会越来越摆脱对教会时间的依赖。由于社会时间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权力的影响也到处存在,在市场、在工厂、在一切有社会交往的地方,总会有制定时间规则的一方和遵守时间规则的另一方。不过,守时并不能仅仅归结为对于权力的顺从,在各种交往越来越频繁的现代社会,守时也成为一种美德,社会要求其成员都有时间观念。在遵守不同的时间规则的同时,社会形成了不同的时间共同体。
“时间意识”是该成果的第叁部分内容。人们认为,农民社会缺乏时间观念,而现代社会具有强力的时间意识。这个看法大体上符合事实。在这一部分里,课题组梳理了从部落社会、农民社会,到工商业社会的人类的时间观念,认为人类的时间意识是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时间意识从粗狂向精细和精准的方向发展。例如日常时间的分割从“时”“时刻”,到分、秒,显示了时间意识的发展。在采集—狩猎和农业文明时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主要依附于大自然的节律,人们的时间比较充裕,常常需要“打发”,一年到头都安排节庆活动。而现代社会的节奏加快,生产和生活都很紧张,常常表现出“争分夺秒”的状态。公司管理的目标就是提高效率,泰勒制和流水线作业正是为了充分地利用时间。在商业和工业文明时代,机械钟表的节律统治了世界。时间就是金钱,这是现代社会的时间意识的集中体现。
社会时间服务于社会经济生活,人的时间意识来源于社会现实的需要。在前现代社会,人们的时间观念粗放,那是因为现实生活不需要精细的时间规则,人们靠天吃饭,生产和生活只要大体吻合大自然的节奏,基本上就能衣食无忧。人们偶尔也关注时间,这往往是到了命运攸关的时刻。相对而言,工商业活动对大自然节律的依赖少些,钟表时间规范着生产过程和生活节奏,关注时间成为人们的日常需要。于是,城市里到处都可见公共时钟和听报时信号。而当钟表制作技术使机械时计小型化的时候,每个人都有可能随时随地掌握时间,时间意识事实上成了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
夜的变迁既说明了人类的时间意识的提高,更反映了人类对时间的开发利用过程。该成果的第四部分主要从西欧历史中夜的变迁,讨论人们对黑夜的态度的演变。从人们长期形成的对于黑夜的恶的观念和对黑夜采取防范的措施,到近代初期以后把黑夜当成一种资源来开发、利用,黑夜的历史有过重大的变迁。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虽然照明技术的发展对于夜的利用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只有资本才有力量把漫漫长夜转变为一种经济资源,夜生活发展起来,夜班生产制度化,夜以继日成为现实,近代以后的夜晚成为资本扩张的一个新的空间。
最后一章讨论全球化进程中的时间标准化。时间的社会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特定的时间体系的适用范围,有多少个不同的文明和社会,就会有多少个不同的时间体系。但文明的深入交往就需要有一种相适应的时间规则,15、16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迫切需要一种适用全球的时间体系。全球时间标准化就是使全世界有一个通用的时间规则,这主要体现在格列高利历的推广和华盛顿国际子午线大会确立标准时间。研究者发现,全球时间标准化是一个长期的趋势,与这个趋势相抵触的各种努力必然失败。全球时间标准化过程中存在权力的角逐和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