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举办“青年学者工作坊”(第一期)

2024年07月09日15:04来源: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回信中提出的“高水平的学术期刊要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的重要指示精神,搭建高校优秀青年学者自由探索、互鉴共进的学术舞台,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编辑部于2024年6月28日在京举办主题为“文化保存与城市更新”的“青年学者工作坊”(第一期)。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深圳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的青年学者参加工作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主任、《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总编辑罗方述出席工作坊并致辞。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副总编辑杨海英主持工作坊。《中国高校社会科学》编辑部成员参加工作坊讨论。

罗方述指出,“《中国高校社会科学》青年学者工作坊”(第一期)的研讨主题是“文化保存与城市更新”,旨在聚焦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所生活的城市,既赓续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也凝结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磅礴伟力,值得深思与精研。罗方述简要介绍了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基本情况,指出工作坊设立目的是支持高校青年人才成长,培养新人、扶持后学,促进青年学者科研能力提升和思想精进。工作坊应当成为汇聚全国高校青年学术英才的家园,成为鼓励青年学者自由探索、激发学术灵感、孵化创新思想的平台高地。罗方述指出,希望以工作坊的举办为契机,发现和培养一批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团队,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取得更多丰硕成果。

围绕主题,与会学者的发言内容主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围绕中国古代城市与乡村在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分野,讨论古文献中的城乡世界,所涉时代跨越先秦至宋代。其中,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与保护中心程浩副教授从商代、西周和东周文献对夏代的描述出发,并结合推断出的夏桀之都所在地,分析清华简的发现与整理对研究夏代历史的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孙闻博教授以睡虎地西汉简《质日》的性质、所见西汉地方行政与城乡关系以及记载的小吏个人史为讨论内容,梳理了西汉前期基层官吏的城乡移动和政治参与过程。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徐畅教授指出,唐代长安城外的曲江,既是皇家的礼仪和宴饮空间,新兴士人、官僚的礼仪和交游空间,也是普通民众的生活空间。自初、盛唐至中唐时期,文人官僚曲江创作主题发生的变化,寄托了家国兴衰以及对自我生命短长的体悟。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王旭副教授指出,两宋时代城乡关系演变受到城市空间外拓、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增加以及土地兼并等因素的影响,附郭田的农作物种植、土地交易、耕作者、景观等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第二,关注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探索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径。全社会通过构建高品质城市形态、实现高质量城市发展,从而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围绕相关议题,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文杰教授指出,“增强公共服务可及性与均衡性”理念围绕“空间功能—空间评估—空间治理”的脉络展开,以改善城市微观公共服务供给空间与需求空间的合理匹配问题为核心,有助于提升城市人民生活品质、增强城市宜居性。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晓梦研究员以北京一小区社区营造项目为例,关注基层政府和社区居民两个主体,在治理过程中的主体互动与主体认知如何型塑公众参与的行动策略。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讲师沉郊以游戏《原神》为例,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指出,数字文娱产物已成为城市文化传播的新媒介,为城市文化产业传播注入了新动力。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李丹舟副教授在线上参会,她提出,新时代城市建设应推动城市治理的“创意转向”,以创意治理来统摄城市的创新性发展,在全球城市竞争中塑造独具魅力的中国城市品牌。

第叁,以文化遗产、旅游与城市文明为切入点,探讨如何立足城市文化根基,发轫城市文化脉络,把握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实现城市朝着更加优质均衡方向发展,满足中国式现代化对城市文明提出的新要求。对此,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齐骥教授指出,文化旅游既能够增强城市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又能够赋能城市发展的辐射力与竞争力,还可以充分提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丰富度与活跃度。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温雯副教授认为,城市作为文化的容器,为文化遗产提供了生存、展示和活化的空间,并带来技术迭新和复合人才;文化遗产也为城市提供文化记忆和文化资源,促进形成城市文明。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王元副教授指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更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之举。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需要从文化治理、法律治理、社会治理等多重途径共同构建城市文化遗产安全治理体系。上海师范大学全球城市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陈昉昊指出,基础设施在对于社会、群体以及人的改造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与作用。当代中国丰富多样的基础设施建设文学文本,如《龙须沟》《工地》《地铁》等,帮助我们去思考与理解社会主义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劳动逻辑。

与会青年学者一致表示,这次工作坊是一场具有历史纵深、理论厚度和现实关切的研讨活动;是一场跨学科、跨地域、多维度的学术对话;是一次立足新时代、直面真问题、孵化新成果的思想交流。大家认为,在“《中国高校社会科学》青年学者工作坊”这个平台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得到了展示,通过与同代际优秀学者的交流切磋,自身学术视野得以拓宽,学术灵感得到激发,学术研究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责编:蔡梦达、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