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儒典《缁衣》古本及其相关先秦儒家文献研究

2024年07月11日09:30来源: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海南师范大学周泉根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儒典《缁衣》古本及其相关先秦儒家文献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3叠窜奥091),最终成果为同名专着。课题组成员有:赵运涛、孙盛辉、潘君杰等。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出土文献,除《道德经》,再无如《缁衣》幸运者。从《小戴礼》传世而来的《缁衣》一篇,竟然有两种战国楚地竹本出土,即湖北郭店楚墓出土和上海博物馆藏收之两种。《礼记》此外四十八篇,仅有《孔子闲居》有部分出土。不仅如此,在单疏本极少流传至今的十叁经注疏中,在日本竟然发现《礼记正义》单疏残本,而残本正是从《缁衣》第十四章开始。又,《经典释文》宋元递修本至八十年代才从内库中流出刊行,《礼记释文》虽有宋抚州公使库本、余仁仲本,然《中庸》至《昏义》(缺《奔丧》)较十叁经或《礼记》其他篇章更有日本兴福寺先宋钞本面世,而《缁衣》正预其中。另外浩繁的敦煌卷子中尚有《礼记音》残卷(厂2053)一百八十一行,始《乐记》讫《缁衣》,《缁衣》又有幸与焉。从地下到海外,从周秦到唐宋,从竹本到石经再到写本、刻本,从经文到义疏再到释文,《缁衣》皆有新出,且竹本、释文等还不止一种。可以说,先秦文献即使《道德经》也无此丰厚之馈赠。从义理上讲,《缁衣》虽偏于政治实践之教条和人际伦常之教诲,不及《经解》高远、《儒行》博大、《学》《庸》精微,但乃不失孔曾思孟一贯之道。而其文献校勘价值,却因地下海外之竹本写本之重光,远远高于儒典其他单篇。我们综合利用以上地下、海外之资料,对《缁衣》古本之文体性质、形成机理、成型后之原貌和结构、各版本系统之层次和标志、数次重编之逻辑和痕迹,以及材料之来源、学派之属性、述作传抄之区分、经子传记之互训,等等皆作了资料所能支撑之限度之研究,并下及《缁衣》一篇注疏释音之汇校汇考。

单篇文献呈束状涌现,其价值远远超出其单篇文献本身。地下重出传世文献,表面上似乎没有全新地增广古文献,却于在巨大纵横时空中经过反复述、作、编、注、诵、录、传、抄才得以部分传世的中国古文献来说,意义远大于单纯增加一两篇文献,尤其在迭经愈演愈烈的千年疑古思潮之后和百年西学强调材料审查的影响之下的今天。我们可借诸地层古本还原研究以溯源,考察周秦两汉古籍尤其是儒家“子曰”类文献之述作传抄之过程,还可自此衍流,考察先宋经注、义疏义赞类文献的诸多历史面相,探讨义疏学之高峰、汉学之终结和注疏释音钞本刻本之演变等问题。且源流之间,又可往复对质:既在古本还原之基础上折中文字隶释之分歧,寻绎章序、章句和补注之原原本本,又据文字、结构相互孳乳变迁种种细节确证版本之地层关系和演化逻辑;既在竹本的对照下,理解郑注释文某些异文本末,又可纠正注疏之偏颇甚至讹误,甚至据注疏善本残本,竟可在极为细小之缝隙中见出古本之信息。其他诸如从语丛到论体以及诗、美、说等文体或文艺范畴等文学史问题;《毛诗序》与《缁衣》关系等《诗》学史问题;儒家五行学说本义等儒学思想问题;从钞本到刻本以及从注疏到释音等经学阐释和传播问题,等等,无不可从《缁衣》切入展开研究,提出假设、获得新知。

二  成果的研究方法和创新性成果

为实现这些目标,课题组收集到了与《缁衣》相关的出土楚简、敦煌类郑注和释音、日藏六朝义疏类钞本、日藏先宋释文钞本和日藏宋刻正义类资料,收集了宋刻及历代递修之郑注、释文、注疏善本,并制作了《礼记》引《诗》、《书》和《易》的数据库、《孟子》义理分编索引及网络数据库等。为实现以上目标,课题组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在诸多问题的自然启发引导下,采用了一系列新的方法。其方法主要有如,古本之空间关系分析法、刻本天头地脚之校勘法、版本之昭穆关系分析法、古文献话语系统之“成语成说”“重言重意”分析法、章句章序之“关键词”“关联词”分析法等。另外,在今天大数据时代,无论字形、词例或训诂,很多归纳法几乎接近完全之归纳。在全息数据面前,本相几乎即真相,只要具备文献和义理之常识,其文本自身往往能呈现出不言而喻之新解新知,已非学子温课之兔园册子或学者炫博之博闻强识可同日而语。一定程度上,是在信息时代数字化空间中超越性地实践“二重证据法”。具体研究分述如下。

第一,重出文献,与其计较其与世传本之优劣,不如论其间之版本层次。版本层次乃是更基础的事实判断。通过对勘《缁衣》竹本和世传本的引《诗》舛误、受话主体和章序差异等,我们初步恢复了《缁衣》古本原貌,发现其引《诗》一章一引的体例,且让各章引《诗》各就各位。古本原是两部分缀合而成,这两部分可能是两种文献,这两种文献源断烂一处,致使缀合之初即已有舛误。竹本和世传本在版本源流上同祖而各有昭穆。世传本第一、十八章乃是后来整理者面对一堆已失编次的《缁衣》苦为之排列、深为之加工而出的两部分提领。此外,物理空间上相邻而误是章序引《诗》舛错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我们对《缁衣》古本的章序也做了部分可供参考之回溯。

第二,将先秦《缁衣》文献甄别出叁个版本系统。利用这个框架,很多以前夹杂不清的问题得以解决。通过综合研究,我们确证了《表》《缁》本一体、《缁衣》乃《表记》之下篇之假说。我们将《表》《缁》一体、《缁衣》初分为其下编之版本,统称版本系统一。以独立于《表记》之《缁衣》单独被完善润饰成《诗》一章一引为标志,统称这一阶段为版本系统二。今所见郭店和上博两种是该系统中又稍混乱之亚型,或曰子本、族本。以有第一、十八章为标志,统称这一阶段诸本为版本系统叁。世传本乃是该系统中又更混乱之亚型,或曰子本、族本。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因版本系统二、叁,有相同之变误,故两种虽未必直接的祖本,却在逻辑上有祖裔之关系;第二,版本系统一、二,以补注为区别,然补注或是一个连续过程,或可分《缁衣》为下编时同时完成,故系统一、二,乃是逻辑上之划分,并非实际或时段上之划分。版本系统叁第十六章亦然,其增益时间点以及世传本多种异文的存在时空关系,都只是逻辑上区分,而不指涉实际时段或明确版本;第四,可明确者有如《毛序》当在版本叁之后,可假设者有如版本叁之后版本二之相关文献在汉魏南北朝有残编流传,后世类书所辑存之片鳞可约略管窥之。

第叁,为探讨《缁衣》之版本层次、编撰过程、语料来源、述注编者,还尝试使用“成语成说”“重言重意”“《诗》《书》重见”等方法。有的方法完全是因本题研究目标而起。一方面以《诗》《书》为本位,从“《诗》《书》重见”角度整理古文献,揭示七十子或后学以“诗云”证“子曰”,“子曰”“诗云”相得益彰之现象,并可见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和解释。如第九章/9通过综合对勘分析《毛诗》、《左传》和《新书》中的《都人士》之重见诗句,解决了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以各类《语》《传》为本位,检索故训说记之绍述过程,尤其是儒家内部如孔、曾、思、孟、荀等之间递述衍异之迹。通过成语、重言分析,揭示了《缁衣》“子曰”思想乃孔曾思孟一以贯之之主张、绘制出《缁衣》思想之源流,儒门传述之轨迹;还发现,公孙尼子书与子思书有难分难解之关系、六朝人称《缁衣》取《子思子》和《公孙尼子》并不矛盾,且皆有迹可循。

第四,关键词和关联词分析法。主题上以类相从之关键词、文本形式上相互引带之关联词是探讨周秦两汉学派内部文献变迁的重要线索。通过这种方法,可细腻地揭示《缁衣》版本层次之间的递延逻辑和重编痕迹。我们发现,有的是世传本而非竹本在内容上以类相从之关键词之一及形式上相互引带之关联词之一,如“烦”;有的是竹本而非世传本的关键词并关联词,如“章好恶”;有的既是竹本又是世传本之关键词和关联词,如“格”“劝”;有的不仅是《缁衣》同时也是《表记》之关键词,如“亵”或“亵渎”;有的只是世传本之关联词而非关键词,等等。这些词乃是重绘诸版本间演化逻辑和痕迹关键节点。

第五,利用海外回传文献进行汇校汇考其阐释体系。世传本《缁衣》内部存在诸多异文,而自汉至清,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阐释体系。从郑康成的注到孙敬轩的集解,这个阐释传统既有汉学宋学取法之别,又有汉宋各自内部范式之异。以汉学为例,经今古文不论,其经古文部分至少有注、疏、音义之叁块蔚然独立之领域。该成果顺着秦汉之时间线,往下对《缁衣》之郑注、孔疏和释文进行全面汇校考证,尽量完整地展示《缁衣》这部儒家经典在经过两千多年历史的整理、诠释和写刻印刷,至今已形成的结构和形态。在汇校汇考的基础上,我们发现或进一步证实以下现象或观点:陆氏《释文》之底本、别见本显示《缁衣》世传本系统纷杂;日藏《释文》残钞本乃经严格考校之别本;从陆氏释文等可证十行本正源于余仁仲本;山井鼎所见郑注古本更近于郑氏原本;从六朝钞本《丧服子本义疏》见出义疏到注疏之分卷沿革;从《释文》校勘逆推世传本《缁衣》重编之理路及痕迹;《缁衣》叁处合疏或有古本信息存焉;后世类书如《太平御览》所辑存或有袭自古残;据山井鼎古本异文等可上溯竹本信息下明汉宋之别;对于《缁衣》合疏,宋刻整理者不明疏义之总分结构,致《缁衣》提目不统;义疏之学以南宋越州八行本为高潮,汉学之高潮亦即终结则以附音注疏之南宋建阳刻十行本为标志,等等。总之,汇校注疏释音,既是在还原各自的原貌,也是在梳理其间之演变,尤其是钞本、刻本之变,揭示经学演进的起承转合之规律和消息。比经推例,还扩展到《礼记》全书。

第六,跳出文本、文体、文献等内部问题,《缁衣》提供的新材料为文字学、文学史、思想史,尤其是《诗经》学、《尚书》学甚至《左传》学等经学史问题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参考。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世传本在断烂重编时据《缁衣》序义改竹本“好美”为好贤;竹本《礼缁衣》第1、2章乃是《诗缁衣》毛序之本;《缁衣》第九章乃毛诗《都人士》序之本,毛序且杂糅鲁诗序而骑墙于两首《都人士》;美当如尾,本意乃人之仪表装饰;诗由志字孳乳而来,诗言志之命题基于文字形神关系。思想史方面,我们借《缁衣》提供的材料可以看出儒家五行皆近取诸身、理学重要概念“新民”作“亲民”乃思孟学派有意误读等。同时,通过义理分析还可反过来有助于出土文字之释读。

三  成果的价值

该成果在文字重新校考基础上,对遣词、章句作了系统地成语和重言分析,在叁个版本系统的框架中,对《缁衣》诸本所进行了还原描述,有的基于实证,有的可基于逻辑证伪,有的基于合理推理,有的是在综合对勘后的假设。即使是假设,笔者也尽量持之有故,冀成一家之言,为学界提供一种重新反思之假说。于郑注、义疏和释音,则在汇校汇考中,发现方向性的问题,提出假设,然后从多个角度对质,揭示钞本、刻本时代《缁衣》文献甚至义理之演进逻辑和痕迹,并实事求是地提炼出一些规律或结论。该成果最大的价值在于能为先秦文献的述作传抄结构和历史流传规律提供一个可以实证的成例。不足之处在于铺得太开,焦点众多,有的地方又钩求太细,在因果关系或源流影响上,有的观点尚待更多文献支持。

《书》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这是华夏文明之幸。较之人类所有其他地域文明,只此汉文化一脉相传,未曾中断,举凡十叁经、二十四史等,不惟华夏记忆之绵延有载,亦且全人类赖此以成诸国之参考。然即便如此,文献传播,道阻且艰,时至今日,其待补璧或勾连者仍不计其数。稍可憾者,宋元以降,疑古者应多细甄驳杂而慎断真伪,或不至斯文灿烂之邦成诸事不宜之国。又可嘉者,先贤所疑,提出问题,辨章学术,乃今天学术正反合之必要之一环。所幸海外资料、地下瑰宝,于时涌现,使以前噤然不敢疑议者得以从方法到问题到价值等全方位之反思重置。《缁衣》不过其一例耳。从语丛形态到《表》《缁》一体,再到独立成篇之竹本,又从一再散乱重编到汇入《小戴礼记》成其中之一篇,再历经汉魏之注、六朝隋唐之义疏释音、再在刻本时代正义附录经注、经注附录正义释音,又最后在明代重出单行本,《缁衣》可以说如《大学》《中庸》一样,其作为经学文献,完整地经历各种形态形制。《缁衣》研究,在于还原某一篇什之来龙去脉,更在于从实证角度铸成古书传承之一例。

(责编:蔡梦达、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