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许益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许益军2024年08月23日15:17

许益军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

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叁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新时代新征程,加强社科强省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把党的二十届叁中全会精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以改革为统领,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创新。

一、深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改革创新

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是具有内在联系的各学科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人类知识体系传承发展的组织化形式,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科专业影响的结果。构建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对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都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已基本确立,但还存在一些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为改革创新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提供了重要指引。

从本质上看,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设置和调整主要是国家事权,但在具体实施中,体现出“引导设置”和“自主设置”相结合的灵活性,高校被赋予很大的自主权,省域层面具有较大自主政策空间。江苏是文化大省、社科大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门类齐全,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教育学等一批学科发展基础好,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近年来,江苏发挥“双一流”建设支持计划、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战略牵引作用,组织实施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积极推动新文科建设,探索建设高校文科实验室,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优势学科,取得良好成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叁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今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20周年,《决定》明确提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必须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重中之重,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的引领作用,努力把江苏打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高地。其次,推进学科专业布局不断优化。学科设置应按照学科发展规律,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进行动态调整。要以“打造高峰、顶天立地、扶优做强、交叉引领”为目标,分层分类推进世界一流学科、江苏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和校级特色学科建设,推动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梯次布局。抓紧推进与江苏制造强省、科技强省、文化强省、教育强省、人才强省、网络强省等紧密相关的学科建设,促进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良性互动。最后,增强改革创新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整体性治理统筹学科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努力做到一体推进,形成联动效应。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打造一批既“顶天”又“立地”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深度推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融相通,助力拔尖人才更好成长,努力培养更多名家大师、社会科学家。

二、深化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改革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学术体系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和核心,也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支撑。目前,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上还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长期性的问题,需要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办法进行破解,比如,学术原创能力不强、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学术领域还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等等。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决定》把“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为未来五年的重大改革举措,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深化改革锚定了赛道方向。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是江苏发展的鲜明底色,哲学社会科学扎根江苏大地,始终保持一种尊崇创造性研究的精神,不断进行理论与实践创新探索,自觉以理论之思回答实践之问。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叁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建设,首先,要以有组织的科研破解学术原创性难题。原创性研究很难,对重大问题的原创性研究更重要也更难。提高学术原创能力,迫切需要明确主攻方向、把握重点环节,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将资源和力量聚焦到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上,从新时代江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富矿”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推动形成有影响力的“江苏学派”。其次,建立以原创为导向的学术评价机制。学术评价是学术发展的“净化器”“过滤网”,更是学术研究的风向标、指挥棒。通过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推动科研驱动力发生改变,让科研人员能够坐住“冷板凳”,静下心来做学问,努力做大学问、做真学问。组织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原创能力提升计划,探索设立原创学术成果奖。优化项目筛选机制,对原创性强、难以通过常规评审机制获得资助的项目设立专门渠道,防止项目申报搞循环论证、做表面文章、“一哄而上”。最后,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进一步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建设,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优化科研诚信联合治理机制,引导青年学者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严肃整治学术不端行为。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深化高校、科研院所收入分配改革,加快解决科研人员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为科研事业的发展、良好学风的形成营造更加健康、可靠的环境。

叁、深化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改革创新

话语具有独特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作为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哲学社会科学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需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作用,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

《决定》立足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迫切需要,突出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只有建立在科学话语理论的基础上,才能有真正的说服力、感染力与吸引力。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价值与意义,正在于以其内在思想性、科学解释力对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产生重要支撑作用。近年来,江苏大力推进传播能力建设,积极打造讲好江苏故事、中国故事的融媒体传播矩阵,着力提升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能见度”,推动成立江苏高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联盟,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出了江苏贡献。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叁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首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站稳中国立场。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要善于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江苏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注点、调研点和研究点,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要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江苏的实践故事,在内宣外宣联动中,生动展现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现实模样。其次,推进不同话语的转化融通。从现实看,客观上存在政治话语、大众话语、学术话语等,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紧要的是,针对多种话语共生现象,着力实现不同话语的积极融通、有效转化。要发挥好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平台作用,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将党的创新理论原理性理论成果转化为知识话语、研究范式、学术理论。发挥好44家省重点智库和75家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的主体作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融合发展,把学术研究力有效转化为决策影响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普及能力建设,把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变成贴近群众、亲近生活的大众话语,使大道理不空、小道理不俗,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加强对外话语建设,发挥好江苏高校富集、人才聚集的优势,建好用好江苏高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联盟,在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上展现江苏作为。最后,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各展所长,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持续办好南京和平论坛、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南京论坛等,吸引国内外学者广泛参与。鼓励有条件的学术期刊创办外文版,开设海外中国学研究专题专栏。支持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文章,争当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有力传播者、积极实践者。

来源:

(责编:金一、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