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文学期刊与中国当代文学

2024年08月22日15:55来源: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河南大学武新军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学期刊与中国当代文学”(项目批准号为:13叠窜奥155),最终成果为同名专着。课题组成员有:李菊红、王杰、郝魁锋、穆海亮。

近年来,当代文学报刊成为研究热点。就已有研究成果来看,文学报刊个案研究成果很多,对名刊大刊研究较为充分,对大量地方文学刊物、报纸文艺副刊的研究比较薄弱,因此很难客观呈现不同时期文学报刊管理体制、文学报刊的整体面貌与发展态势,更不可能完成“文学报刊史”与“当代文学”关系的整体建构。由于缺少完整有效的富有解释性的“历史框架”,许多个案研究成果支离破碎,不少成果在研究个别或少数期刊的基础上,得出不可靠的整体性结论。

对文学报刊“整体性”研究成果较少。多数整体性研究只是对不同时期的文学报刊进行简单分类概述,未能在文学报刊发展史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史之间建立有机联系,未能找到文学报刊发展演变的动力、方向与内在规律,把“文学报刊史”写成“文学期刊史话”,缺乏真正“历史性”品格;许多研究成果是“问题主导型”的,满足于问题的解决而缺乏历史意识,对文学报刊发展史的“过程性”研究不足,未能准确提炼出不同时期文学期刊的特征及其发展历史。

一  研究内容的创新性

该成果分为“1950词1960年代”“1980年代”“1990词2005年”叁个时段展开论述,每个时段均设“文学报刊出版格局及其演变”“文学编辑与文学报刊”“文学报刊与作者队伍”“文学报刊与文学批评”“读者与文学报刊”“文学报刊与各文学文体”(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章节,分别从文艺期刊管理体制和文学期刊格局的演变、编辑作家批评家队伍与读者群体的代际传承、各文学文体的变革等角度,分别对叁个时段文学期刊格局与文学史的关系进行整体归纳、分析和论证,首次成功地梳理出当代文学期刊发展“史”的线索,并在意识形态与文学传媒结构变革,编辑、作家、批评家、读者代际传承,各文学文体变革的“相互关系”的分析中,真正实现在“史”的格局中对当代文学期刊史与当代文学史的关系的整体描述,从而成为一本独立的富有历史感和阐释深度的学术专着。本专着前后贯通、理路清晰、符合历史实际。

该成果抓住了当代文学期刊史与当代文学史之间深层次的内在关联,找到了文学期刊发展过程中的因果、动力和方向,科学地呈现出文学报刊管理体制、文学报刊出版格局的变迁史;梳理出文学编辑、作家、批评家、读者关系的变迁史;厘清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文艺传播结构、文学报刊、文学生态、文学思潮、文学文体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其历史变革的过程。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该成果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剖析社会历史变革、文艺传媒结构变革、文学期刊变革对各文学文体的深刻影响上,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文艺传媒结构—文学报刊—文学文体之间的关系出发揭示各文学文体的变革,并努力把相关研究深入到文体内部,通过对各文学报刊不同时期推出的引起较大重大争议的作品进行分析,沟通社会学、传媒学和文体学研究,揭示出不同时期文学报刊上各文学文体的功能、形式和情感基调,揭示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如何通过文艺管理者、文学编辑、作家、读者的相互影响而渗透到文本内部。

二  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性

为了真正的从“史”的角度呈现文学报刊与文学发展的关系,为了使最终核心研究成果真正具有“历史性”品格,避免“个案研究”的支离破碎,避免把“整体研究”变成“个案研究”的简单拼凑,避免把文学期刊“史”的研究变成期刊“史话”,该成果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经过长期阅读史料和艰苦的思考,终于找到从整体上解释文学期刊发展的“历史的框架”和研究方法:即通过重点发掘不同时期文学报刊周围各传播因素之间的“主要矛盾”,梳理文学报刊与当代文学发展变化的历史线索,揭示其发展演变的原因、动力、方向和规律。

这些主要矛盾包括六个方面:(1)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与文学报刊之间的关系与矛盾,及其历史变化过程。(2)文艺传媒结构(文学出版、剧场、书场、广播、影视、网络等)与文学报刊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及其历史变化过程。(3)文学报刊与整个报刊结构的关系和矛盾,及其历史变化过程;不同类型的文学报刊(中央党报文艺副刊、中央刊物、地方党报文艺副刊,文学选刊、地方文学期刊)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及其历史变化过程。(4)文学报刊的新闻属性与文学属性之间的矛盾,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学报刊的“宣传鼓动”“舆论监督”功能与审美、娱乐功能之间的矛盾。(5)文艺报刊管理部门、文艺报刊编辑、作家、批评家、读者群体等传播因素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及其历史变化过程。(6)文学报刊内部各文学文体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及其历史变化过程。

当代文学传播史正是在上述六个主要矛盾所形成的“合力”中向前发展的,该成果紧紧抓住并梳理上述主要矛盾,从而科学地完成了对于“文学报刊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整体性的历史建构,有效避免从各种抽象的观念出发对文学报刊史进行随意性和主观性的解释,确保了历史叙述符合历史实际。

三  突出特色:史料基础扎实,历史结论可靠

该成果意在从文学报刊的角度,考察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演变,为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深化做最基础的史料整理工作,并为整体研究文学报刊与当代文学史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成果选取对当代文学产生重要影响的90余种文学期刊和报纸文艺副刊作为研究对象,对每个报刊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梳理出大量对于文学期刊发展演变的历史线索。每个刊物均撰写“刊物述评”,概述刊物历史沿革、推出的具有文学史意义的文学思潮、文学论争、作家作品等,特别关注尚未收入各种选本、尚未进入文学史叙述的文学现象,突出不断变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对文学刊物的影响,不同时期的文学报刊出版格局及其对文学的影响。高度关注每个刊物的主编和重要编辑的代际传承,不同代际的文学编辑的价值观念和文学观念的变化,以及他们与作家群体、批评家群体的代际传承关系,揭示出当代文学在不同的文学观念的较量中向前发展的过程。每刊均设“获奖作品”“编者、作家、研究者论文摘编”栏目,在摘编时突出刊物的特色,所推出的文学新人和名篇佳作,突出刊物如何集聚和推动文学思潮发展,如何影响和干预文学作品的生产,突出刊物在文学经典生成中的作用,为文学史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史料。每刊之后附有“相关链接”栏目,将公开发表的与刊物相关的文章,分“编者言说”“作家评价”“刊物选萃”“研究者剖析”四类编目,按发表先后顺序列入,为研究者提供重要的史料索引。同时,文艺传播结构中的报刊、出版、剧场、书场、影视等相互关系的方面的大量资料。近年来,文学报刊成为研究热点,《文学报刊与中国当代文学·史料卷》是目前最完善的当代文学报刊研究史料的工具书,为当代文学研究者、新闻传播学研究者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史料线索,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

该成果把“史料卷”中尚未进入研究者视野的大量地方文学期刊和报纸文艺副刊纳入考察范围,拓宽了史料研读与采集的范围,最终研究成果在“历史化”方面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四  成果的主要价值

该成果在整合大量文学报刊个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炼出可靠的“史”的线索,形成对文学报刊发展史的整体性叙述,客观呈现了文学报刊在多种传播因素的相互矛盾中向前发展的原因、过程与规律,有助于深化当代文学史的研究。该成果紧扣文艺管理者、编者、作者、批评者、读者(观众)等文学生产与传播各要素之间的主要矛盾,对当代文学生产与传播史进行过程性研究,建设对于“当代文学”的传播史,从文学传播的角度丰富和深化了新闻传播史的研究。

该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论着以不同时期的文学报刊为中心,致力于深入发掘当代不同时期文学生产与传播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主要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不同时期文学报刊在凝聚民心民力、解决时代主要矛盾、增进社会民主、提升国民精神、营造文学氛围等方面的作用;如何协调和促进文艺领导、文艺编辑、作家、批评家与接受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如何拓展读者群体,扩大传播范围、提高传播效能;如何限制“非人民性”文学的发展,与有害的有害的作品做斗争,限制恶劣的阅读趣味;如何处理知识分子读者与普通读者的关系,适应、迎合与引导读者的关系;如何引导作家直面社会主要矛盾、把握时代脉搏,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情感联系;如何增强人民群众参与文艺活动的积极性;如何疏通各文学传播因素之间的障碍,与贵族化、圈子化的文学倾向做斗争。

(责编:金一、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