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张斯琦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发展对中国文学叙事方式的影响”(项目批准号为:14颁窜奥049),最终成果为同名专着。课题组成员有:曲宁、李清敏、修磊、张华威。
一 文学叙事与文学传播
文学虽然主要以文本的形式呈现,但其创作与接受都与文学的传播息息相关。文学的叙事形式由政治环境、道德舆论、人与人间的信息交流途径等多种因素促成,能够体现一个时代整体文化氛围的话语共同体,也同承载它的传播途径有莫大的联系。无论是口传手抄,还是印刷或网络流传,文学的叙事形式随着媒体以及媒体形式的不同所造成的创作与受众的不同而悄然演化,能够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整体文化氛围与社会诉求。每种文化内部的文学发展节奏又是适应包括各自的传统媒介演变情况在内的民族文化历程而形成的,即使是若干文化共同经历了的传播发展阶段,但也各有各的周期节点,文学样态自然也势必受到不同程度的作用,形成不同的媒体适应能力。该成果以中国叙事文学的发展与文学传播的关系为题,试图从其中发现解释当代新媒体传播条件下叙事文学总体特征的密钥。
早在20世纪中叶起,传播与文学的关系在西方文艺理论界即有人涉猎。受到西方影响,国内学者也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对这一问题产生兴趣,特别是进入21世纪,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渐趋丰硕。但国内外学界均缺乏自口传时代到自媒体时代的通史性梳理。从早期的口传文学到汉唐手抄文学、宋代以后印刷时代的文学,直至电子媒介的产生,文学的叙事形式如何随着媒体以及媒体形式的不同所形成的创作与受众的差异而悄然演变,对此进行纵向梳理,不仅能够以一种新的视角重写文学史,也能帮助我们深入细致地探求文化现象间的有机联系,从全局角度把握文化史的演进逻辑。
在国外,对于媒体同文学叙事间联系问题的讨论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电影叙事、电视叙事、图像叙事、数字叙事同文学叙事之间的关联和比较方面,对于网络、自媒体叙事与文学叙事的内在联系之研究尚在草创阶段。在国内,涉及对新媒体自身叙事特征的研究和对于新媒体与文学叙事之关系的研究也仅做了尝试性的讨论。从横向上概括当今新媒体形势下中国文学叙事特征的新变,有助于更加深入了解本国文学特质,利于人们理解传统文学在新媒体时代的嬗变和新思维形成,摆脱对当下所处文学环境的不信任和消极心态。
二 中国传统文学叙事与媒介的历史关系
中国传统文学两千多年的发展与文学传播呼吸相关,兴衰与共,经络关节自成一体。
(一)文学草创时期口传文学与简牍写作的叙事特征
(1)中国传统文学以诗经为源头。诗经本是民间口头创作和口头传播的。仅就叙事角度来说,我们可从诗经文本分析中得因果性叙事单薄、视角的无聚焦、场景的普遍性与相对独立性等因素,这些文学草创期的叙事因素既是本土文学应对口头传播特点的结果,也将反过来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影响。
(2)简牍流行时期的先秦写作,一方面对诗经等口头文体有所沿袭,另一方面也开始具备了自身的独特之处。《左传》等史传在叙事方面形成了因果相袭的叙事情节、“言事相兼”的场景描写、“以大观小”的全知叙事视角、见微知着的细节描述、顺叙为主的叙事时间等特征。史传之外,以《离骚》为代表的文人个体化创作所表现出的叙事特点体现为:主体性、叙事的跳跃性、情感结构的迭进。这样一来由史传所开创的义理道德的情节编纂原则与《离骚》所承继的抒情写意的布局谋篇精神齐头并进,各自从不同的方向上左右着后世叙事作品的架构走向。
(二)汉唐手抄文学的叙事特征
从汉至唐,是中国传统文学逐渐形成自身自觉性、并形成系统的文体规范的时期,也是文学传播史上手抄文学逐渐大行于世、臻于辉煌的时期。
(1)汉赋是文学自身摆脱政治附庸、蒙醒其独立存在价值的重要标志,靠书写与朗诵流传的赋丰沛发展了写物状物文体特征为后来专注于言情写事提供了便利。
(2)六朝志怪文章同样半依赖口头传播、半依赖文字传播,志怪写作偏向于对反常故事素材趣味性的赏玩,也侧重志怪与志情的结合。作为明确的叙事作品,六朝志怪文学在文学表现素材、叙事的手段选择与情感传达倾向等方面都对已经存在的中国叙事因素进行了扩展与改造。
(3)唐传奇拥有更为开明朗健的传播背景。其选材逐渐囊括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反映的社会面大大扩展,为后来更为接近市井生活的话本小说的出现开拓了空间。从形式上看,其普遍采用文言来进行创作,积极吸取骈俪诗藻的文学表现形式,写人写事铺叙刻画,情节务求曲折离奇。其叙事结构完整,叙事过程更具体丰沛,呈现出程式化、板块状的特点,不同叙事视角运用灵活、空间时序多样,是中国叙事文学渐趋成熟的标志。
(叁)宋代以后印刷时代的小说叙事
宋代开始,雕版印刷成为文学传播的重要途径,这刺激了口头传播与手抄传播各显其能,促成宋元话本的兴盛与明清小说这一最臻于成熟的传统叙事文体的崛起。
(1)话本文学在宋代崛起,在勃兴的市民文化与宽松的传播语境下,话本小说继承民间说话人叙事风格,借由说话在讲述者与观众、对象之间形成的平等关系,承载起更为多元的价值观;其在现实素材的范围扩展、叙事话语的多元开掘、以及通过叙事展现对生活本质的复杂领悟等方面积累下的成就,无疑成为明清小说形式与内容全面蜕变过程中的重要给养。
(2)明清小说在出版传播的空前繁盛环境下成为传统文学中最为成熟的叙事文体。其中短篇小说在话本范式与独立构思之间谋求平衡与创新,一方面继续挖掘叙事传统的传承价值,另一方面也在对叙事线索的多样化结构、叙事技巧的个性化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长篇小说则在章回体形式中找到了最适合大众传播条件下的生产模式。章回小说具有多文体兼容功能,同时能够在既定框架下容纳因果链条的延展,尽管情节片段有时相对独立零散,但通过富有一定张力的缀段性情节结构的连续和因果相袭的处理范式的统合,也可以保证作品的整体性,与多角度叙事相结合,实现更为多样丰满的人物塑造,部分作品还善用叙事者与人物间的反讽间距来提升作品主题,充分体现了发展成熟期的中国传统文学在叙事所能挖掘出的可观潜力。
三 新媒体发展对中国当下叙事文学的影响
当代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叙事文学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在全新的媒体环境下,文学的创作、接受、叙事话语与模式技法的方方面面都将迎来变化。
(一)新媒体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在台式电脑、手提笔记本、平板电脑乃至手机上随地编辑,利用网络随时上传分享给受众阅读,并与在线受众的点评形成互动,新媒体文学的创作展现了创作的极大自由性。无论是制度化的文学网站还是相对更无章法的微博等自媒体文学发布平台,都在使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卷入文学创作。写作群体与创作方式的变化自然会引起质量稀释、娱乐性激增、意义消解等问题。理性观之,这是每一种新兴媒体出现之际给文学创作带来的阵痛。
(二)新媒体对文学接受的影响
受到新媒体传播的影响,文学接受也呈现了更为独特的体征,从文学理解的角度来看,阅读从传统文学的田园式“深阅读”逐渐向“浅阅读”和“娱乐阅读”过渡;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学的精英批评已被粉丝制的批评取代,逐渐形成了以粉丝为主体的狂欢式批评话语场。另外,新媒体条件下文学的接受前所未有地介入到文学创作中来,文学接受的广度与宽度大大扩展。如今,若干文学发布平台中文学接受中点评、评选等制度的逐渐成熟也使文学市场体系逐渐丰满起来,而对文学需求的体系化发展自然也为某一类型的文学创作从粗到细、从鄙而精的走向提供了驱动力。
(叁)新媒体时代主体间性的建构
豆瓣网,一个围绕读书、电影、音乐等文化产物的描述、评价、推广,其信息皆由用户提供,集BLOG、交友、小组、分享、收藏于一体的新型社区网络平台,于2005年起上线运营,号称中国的Web 20。短短十年内,它聚集了一亿用户,用共同的兴趣将遍布世界的陌生人扭结为一个共同体,试图建构一种能够保证主体间思想情感无碍交流的“交往合理性范式”。淡化消费背景、疏离政治语境,解构地域性,从人与物的精神意义维度切入,贴近于生活的各个细节,然而又稍稍游离于生活之外,其自身特定的闭合性话语体系也促生了影响广泛的亚文化氛围,这恰恰可以视作新媒体时代文学创作与接受的传播语境的一个重要部分,帮助我们理解文学的某些新变。
(四)电脑文学的叙事特征
自电脑普及以来,人们从“书写”时代走进了“键入”时代,这可以说是文学史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次工具革命。电脑文学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电脑游戏文学,部分电脑游戏之所以可被列为文学范畴是因为文学和电脑游戏都具备虚拟性、审美性、消费性,这种文学改编自传统文本文学,并对原着进行再现再创作,从视角和结局角度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形成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格局,每一种叙事线索的处理都对理解文学叙事的本质有启发意义。
(五)微博文学的叙事特征
微博作为一种新新媒体的典范,其对文学的叙事各方面都产生了诸多影响,从叙事素材上来看,多数微博文学呈现了一定的娱乐化浮躁倾向,在素材处理上耐心缺失的“浅叙事”特点,同时微博文学也倾向于“宜喜不宜悲”的“娱乐至死”特征。为便于写作生产,微博文学在叙事特征上借助传统文学的程式号召性的文体;受到篇幅影响叙事语言力图精炼,其叙事结构也非常注重巧妙,用暗示留白给人以开放的想象空间,促使读者成为延伸性的作者。叙事表征上,微博文学呈现碎片化,而正是这种“形碎神不碎”的碎片化特征赋予了微博文学的信息重组性和无限再生性,是对传统文学的超越,但过度的信息重组和再生也会导致微博文学的不良发展。
(六)网络文学对中国叙事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网络文学叙事题材类型化发展是文学创作与接受市场化的产物:一方面符合市场细分原则;另一方面,也在成熟的创作框架前提下刺激了更有个性的写作风格的发现和多样化的思想主题的争鸣。长篇网络文学即时更新,其情节主线往往并无明确的设定,有渐写渐续的特点。但也有部分作者能在写作之初提前构建整体写作框架,并运用大量的预叙、回溯等手段加强作品的整体性,使作品得到叙事整体性和艺术性的保障,这可看作是对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创作技巧的延续发展。不同的是,多数网络小说情节推动的来源是人物的个体行动力,其也是重要的滨笔影响力来源,因此大量作品的叙事话语并不会和主人公价值观拉开距离。随着写作模式的日益成熟,各种亚文体形成了自己的叙事套路,并相互对话整合,势必能够激发出某种更为庞杂多元、也更能表现网络时代无限潜力的全新叙事形式。
结语
针对当下人们对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信心不足这个现实困顿,项目组从中国文学叙事题材的包容性、结构手段的时代性、叙事空间的拓展性和视角聚焦方式的多样性等多个方面说明,从古至今在任何一种新的文学媒体乍起之时,文学创作总会出现迷惘,文学接受也总要随之失调,文学的形式与内容也总会难于找到恰切的平衡点,但是一个沉淀时期过后,尘埃落定,这几者之间自然会获得一种合乎时代特色的圆融关系。同理与当下时代,新媒体为我们提供的舞台越是宽广,所衍生出的文学作品也是绮丽纷呈,经历了彼此的协调与理解之后,自然会产生全新的同调。
总之,该成果在学界现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专注于中国媒体的发展有其独特之处,发现中国文学自身叙事特征的演变的自身规律,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和学术价值。从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及效益上说,在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新的传媒方式对文学叙事本身的影响是一个亟待讨论的现实问题。该成果在传统文学叙事发展的延长线上进一步细观当代新媒体条件下文学叙事的多种发展趋势与潜力,也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本国文学特质,以及对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