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国式现代化与妇女发展”研讨会暨中国妇女研究会2024年年会在京召开

2024年11月06日11:30

2024年9月28至29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中国式现代化与妇女发展”研讨会暨中国妇女研究会2024年年会在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5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围绕大会主题、9个专题等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性别研究视界”微信公众号近期将陆续推出会上专家学者们的精彩观点。本期推出大会发言观点集锦。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统计局、全国妇联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各省区市妇联妇女研究工作相关负责同志,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相关领域、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等专家学者58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大会发言围绕女性参与高质量发展、女性参与协商民主、中国性别统计工作、人口高质量发展中的家庭建设、更好地发挥妇联桥梁纽带作用、妇女权益保障的法律制度体系、促进数字福祉均等、完善生育假期成本分担机制、新型婚育文化、妇女权益保障公益诉讼、中国性别平等良好实践及国际传播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

助力新时代妇女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方法新路径

党的二十届叁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与会专家深入探讨了助力新时代妇女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方法新路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二级研究员王微认为,现代化国家建设为中国女性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女性作为人类的重要成员,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家庭生活等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性别平等作为17个发展目标之一,进一步凸显了女性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使促进女性发展成为全球发展的重要议题。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消费驱动作用增强以及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将为中国女性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更为广阔的舞台。

紧随国家发展步伐,中国统计工作在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领域的实践也取得了从无到有、逐步优化的不俗成绩。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司长张琳介绍,经过30余年的努力,中国性别统计工作制度建设更加规范、监测内容更加丰富、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形成了以《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统计监测和性别统计监测为主要抓手,以时间利用调查、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等专项调查为重要补充,以性别统计资料和分析报告为宣传媒介的工作体系,不断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未来,国家统计局将加快形成性别统计监测制度,建立有中国特色、与国际接轨的性别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进一步推动性别统计工作向深向实发展,用丰富翔实的统计数据展示我国妇女事业和性别平等发展取得的显着成就。

近年来,妇联改革成效显着,组织体系、治理结构、机关组织进行了优化。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统一战线教研部主任褚松燕教授分享了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妇联取得的成效,指出了面临的挑战和任务,提出要补短板、强弱项、打基础、增活力。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找准工作着力点履职尽责,夯实党执政的妇女群众基础,牢牢扎根基层,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妇联干部队伍,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更好地发挥妇联的桥梁纽带作用。

性别平等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第五个目标,并且性别平等与女性赋权对实现所有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中国在制定法律、出台政策及其他促进性别平等与女性赋权的关键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国家及地方采取各种措施及试点工作,产生了很多良好实践。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妇女与女童工作组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陆海娜教授提出,这些良好实践如果能得到国际推广,对相关地方和机构是巨大的鼓舞,可以为他国推动性别平等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对此,可以研究国际传播战略,组织专门力量收集各地良好实践,产生国际知识产物,开发和拓宽推广渠道,培训传播力量,等等。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妇女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妇女权益保障,大力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与会专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妇女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展开了热烈地研讨。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以宪法为基础,以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干,以民法典、刑法及其他相关法律为支撑,包括诸多法律法规在内的妇女权益保障法律体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法室一处处长刘斌介绍,2022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妇女权益保障法进行了修订,对妇女权益保障制度机制作出了更加全面系统的规定。下一步,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叁中全会有关“健全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制度”的决策部署,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新时代妇女事业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厅副厅长邱景辉提出,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公益保护领域的原创性成果和生动实践。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监督保障妇女权益保障法的统一正确实施,需要更加注重相关领域执法司法制度机制的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保障相对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底线思维,更加注重高质效办好每一个公益诉讼案件的精准规范。围绕妇女发展纲要积极稳妥拓展妇女权益保障公益诉讼案件范围,既要紧密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际,也要主动对接促进妇女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公约。

协商民主强调公平审慎的公共对话。女性在公共协商中的数量代表能否真正推进实质性民主参与?围绕此问题,浙江大学郭夏娟教授运用实地实验方法,从过程维度探析女性数量代表的作用效果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公共协商中女性数量代表对互动行为和女性利益表达都具有显着积极作用,同时结合发言规则、权威干预两个调节变量,形成协商过程中影响女性实质代表的整体作用机制,这对现实中协商民主机制建设具有启示意义。随着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推进并将协商民主作为“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该发现从一个特定角度预示着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女性参与机制建设的重要性。

促进性别平等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核心目标,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使得“性别数字鸿沟”问题凸显。数字福祉是指数字技术在信息社会中对人类生活所带来的有益影响。北京师范大学韩文静老师从接入、使用等维度衡量数字性别鸿沟。基于“数字福祉”概念,以主观幸福感为切入点,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接入和数字使用对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作用路径,识别了男性和女性群体的性别差异化影响机制。基于研究结果,韩文静老师从信息设施建设、女性数字技能培训、女性数字经济参与、优化婚姻政策等角度提出促进性别数字福祉均等的政策建议。

人口高质量发展中的家庭建设和婚育文化

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人口高质量发展中的家庭建设和婚育文化也是本次研讨会的焦点。

中国妇女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杨菊华认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家庭、离不开家庭发展与建设。家庭是个体幸福生活的基石、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国家发展和民族兴旺的基本、文化传播与创新的首要场域及应对现代化挑战的回旋空间。当前,中国家庭结构、功能、关系都发生了巨大且深刻的变化,对新时代的家庭建设提出新的诉求。从“为何建”“建什么”“谁来建”“怎样建”四大要素出发,杨菊华教授系统讨论了家庭建设的意义、基本内涵、责任主体与进路策略。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妇女研究会副秘书长马焱研究员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角对新型婚育文化进行了研究。她认为,新型婚育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既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张,也应顺应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理念,体现时代进步潮流。适龄婚育、平等尊重、自主负责、夫妻共育、互爱和合,这些内涵特征共同构成了新型婚育文化的核心要义,为现代社会婚育观念的重塑提供了理论基础。培育新型婚育文化,应立足中国实际,顺应文明潮流,既体现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党的二十届叁中全会提出“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完善生育休假制度……”。而完善生育假期成本分担机制,是推动完善生育假期制度的关键,也关联我国生育保险制度及其配套政策的协同改革。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袁涛研究员基于落实生育支持政策,推动完善生育假期成本分担机制,协同深化生育保险改革完善的系统协同思路,提出借鉴国际国内改革实践先进经验,进一步优化落实生育支持政策,推动完善生育假期成本分担机制的若干对策建议。

会议还设置了9个专题,分组研讨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妇女儿童和妇联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新中国75年促进妇女发展的历程经验与启示、妇女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文化强国建设与性别平等、妇女儿童权益的制度保障、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研究、人口发展与生育支持、妇女与妇女组织参与治理。并举办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坛、省区市妇联妇女研究工作交流会和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建设交流会。

来源:

(责编:金一、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