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师范大学郑振峰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从书写角度对简帛碑刻隶书笔形变化的动态考察”(项目批准号为:13叠驰驰102),最终成果为同名专着。课题组成员有:何林英、魏晓艳。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重要工具,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激烈的角逐,最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对华夏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去了解汉字的发展史,而做好这项工作,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从动态的角度描写出每个汉字的演变流程,揭示它们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发展面貌。可见,进行有关汉字字体演变的研究是必需的,也是有意义的。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
从字体产生、发展的角度看,隶书在战国中期已见端倪,战国晚期已经使用,西汉中后期走向成熟,东汉石刻隶书是隶书的艺术高峰,直至魏晋仍然被广泛使用,之后隶书逐渐走向衰落。我们选取早期简帛隶书和成熟的碑刻隶书来从书写角度对隶书进行动态考察。我们结合汉字构形学、字体学、书法学的相关理论,综合运用提取特征法、特征描写法、层次分析法、数量统计法、系统比较法,对隶书的笔画、构件、整字各个层面进行细致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笔者归纳了隶书字体演变的特点,并分析了其中所蕴含的一些规律,探讨了隶书字体演变的原因。该成果从书写角度细致地描写了早期隶书字体由篆到隶以及成熟隶书字体逐步定型的动态演变过程。
首先,对早期简帛隶书进行研究,早期隶书是在战国秦系文字俗体基础上发展而来,民间书写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同字异形现象突出。早期隶书处于隶变时期,形体变化剧烈,异体字大量存在,我们对睡虎地、马王堆、银雀山这叁大简帛中的异体字做了穷尽性的统计与描写。《睡虎地秦简文字编》收录单字1763个,其中异体字组1068个,异体字中异写字组1036个,占异体字组的9700%,异构字组32个。《马王堆简帛文字编》收录单字3226个,其中异体字组1826个,异体字中异写字组1715个,占异体字组的9392%,异构字组111个。《银雀山汉简文字编》收录单字1368个,其中异体字组921个,异体字中异写字组825个,占异体字组的8958%,异构字组96个。其次,我们对两汉碑刻隶书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虽然就分析隶书的演变过程而言,汉碑的价值要逊于秦汉简牍,但是将碑刻材料与简牍材料结合起来,则能更全面、更完善地反映隶书演变的全过程。因此,我们结合甲骨文、金文、小篆、秦简等文字材料,对520个基础构件进行了系统的考察,详细描述了它们的演变路径,基本弄清楚了这些演变的原因以及演变发生的大致时间,从而了解了以这些构件为部首的一批汉字的演变过程,为汉字的应用实践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有力的支撑。
汉字形体演变是一个以笔画变化为先导,由细微而至显着的渐变过程。笔画形态的描写与分析,及其演变规律的总结是我们对字体演变研究着手考察的起点。早期隶书处于由篆到隶的转变时期,书写元素由线条向笔画的过渡,我们重点描写了笔形变化,内容包括笔画的曲与直、连笔与断笔、延长与缩短、圆转与方折。笔画曲直变化部分,我们主要统计了从线条逐渐演变为横画、竖画的比例:在具有传承关系的1888个单字中,从线条向横画的发展共有601个单字,占传承字总数的3183%;从线条向竖画的发展共有267个单字,占传承字总数的1414%,在趋向横画、竖画发展的单字中,去除重复单字64个,剩余不重复的单字共有804个,线条趋向横画、竖画的平直率为4258%(804/1888=04258)。笔画圆转与方折部分,1888个传承字中涉及圆转与方折变化的单字共有510个,其中从圆转到方折转化的单字有482个,占圆转与方折变化单字总数的9451%(482/510=09451);从方折趋向圆转的单字有28个,占圆转与方折变化单字总数的549%(28/510=00549)。笔画的方折率为2553%(482/1888=02553)。从以上描写与统计中,我们归纳出早期隶书笔画演变的两大重要特点就是:平直化和方折化,这既是古文字笔画演变的继承,也是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同时我们对成熟碑刻隶书中的笔形进行了描写,按照符合自己需要的笔画体系,对横、竖、波、掠、点、折进行了逐一描述。并可见成熟隶书笔势上,起笔必藏锋,收笔有藏露。笔态上,笔画有起伏,肥瘦亦有变。转折上,转与折并用,有圆亦有方。
书写元素的变化引起了构件的变化,我们从书写角度出发,通过笔画变化来判断构件隶变程度,进而对构件做出分类。早期隶书构件类型有:完全隶变构件、半篆半隶构件、半篆半草构件。我们对睡虎地、马王堆、银雀山简帛的构件变化进行了详细的统计与分析,从中归纳出早期隶书构件的特点。第一,半篆半隶是早期隶书构件组合的主要类型。半篆半隶构件所占比例最高,睡虎地秦简中半篆半隶构件组成的整字有1558个,占单字总数的8837%;马王堆简帛中半篆半隶构件组成的整字有2618个,占单字总数的8115%;银雀山汉简中半篆半隶构件组成的整字有778个,占单字总数的5687%。第二,隶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早期隶书中隶变程度越来越高,隶变速度在加快。一方面,各种类型构件的比例逐渐发生变化,半篆半隶构件所组成的整字所占比例逐渐下降。另一方面,隶变过程中不同的构件隶变速度不同,这是隶变时期字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同时通过对碑刻隶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笔画组合形式的改变,即构字部件的变化,对隶书的形体产生了全面的影响。从构字部件的分析入手,描述碑刻隶书形体的演变路径,力求弄清楚这些演变的原因以及演变发生的大致时间,并总结碑刻隶书部件转化的特点,即符号化程度提高、单元化程度提高、规范化程度提高、“服务”意识增强,等等。
通过对隶书的笔画、构件的描写与分析,我们对早期简帛隶书、成熟碑刻隶书的字体演变特点进行总结,做一些理论阐述。在早期隶书中笔画平直化、方折化的动态变化中伴随着书写元素性质的变化,书写元素由线条化向笔画化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既有篆书笔形的保留,同时新笔形也在逐渐形成。我们初步归纳了早期隶书的笔形系统:横、竖、点、撇、捺、钩、折、弧、曲、封等。其中,弧、曲、封等是篆书特色笔形的遗留,横、竖、点画等是篆书笔形的继承发展,撇、捺、钩画等隶、楷笔形也在孕育形成,另外,一些线条虽未完全演变成笔画,但却出现了成熟隶书的特点,如波磔、长竖、长撇、长捺等。早期隶书笔画化过程中具有不平衡现象,同一构件的笔画演变不同步,笔画演变过程中具有反复性。早期隶书中的草化现象比较普遍,既有笔画层面的,也有构件层面的。草化方式主要是连笔书写和笔划、构件的省简,还有快速书写中形成的特殊符号。睡虎地、马王堆、银雀山简帛材料中都有字体草率的写法,半篆半草构件在缓缓增加,睡虎地秦简中半篆半草构件组成的整字46个,占单字总数的261%;马王堆简帛中半篆半草构件组成的整字191个,占单字总数的592%;银雀山汉简中半篆半草构件组成的整字199个,占单字总数的1455%;半隶半草构件组成的单字54个,占单字总数的395%。从早期隶书中,我们可见草书的萌芽与发展,但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草书字体。另外,我们也对汉碑字体的演变特点进行了总结,从动态的角度去考察形体的演变。我们总结出汉碑隶书笔画演变的几个特点:平直彻底化、方折明显化、笔势横向化、点画经常化,再者,还可见碑刻隶书中表现出来书体复杂的面貌。我们考察了160种汉代碑刻中最典型的书体类型,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揭示出向楷书过渡的中间状态。得出的结论如下。(1)两汉碑刻隶书是复杂的,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彼此之间存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2)俗体隶书和标准隶书一开始是发展关系,也就是由无波挑的俗体隶书发展为有波挑的标准隶书;然后,两者分化,各走一路,又形成并行的关系。(3)俗体隶书不仅发展培育出标准的八分隶书,而且还孕育衍生着楷书的成长。可以说,俗体隶书的发展演变过程,就是楷书从量变到质变的形成过程。
我们对字体演变的规律、趋势进行探讨。首先,隶书的字形上存在繁化和简化,具体表现在笔画和构件两个层面。笔画的繁化是纯粹外形上的繁化,大多无意义;构件的繁化属于文字结构方面,这种字形变化表面上是繁化而实际上是字形结构的一种演变。早期隶书正处于隶变时期,字形上简化更为明显,存在大量的简化现象,笔画的简化主要表现在一些构件中笔画的消失或减省,构件的简化主要表现在整字中重复构件的减省。此外还有几种特殊的简化方式:共笔与合文、黏合与分离等。
其次,隶书多处于隶变中,隶变对汉字形体的影响巨大,有时同一个形体演变成不同的写法,有时不同的写法演变为相同的形体,即异化和同化。同化作用造成的字形混同,它贯穿于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隶书中的字体同化虽造成了一些字构形理据模糊,降低了汉字的象形性,但同时也提高了构件的单元化、推动汉字符号化进程。隶书中字体异化常常是因为在构字时位置不同、独体与合体不同,而造成了同一构件的变异。同化和异化是从不同角度对隶书字体演变的分析,实际上二者是同时进行的。我们从纷繁的字体变化中归纳出一些变化通例,其实这也是汉字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这些变化还受制于文字演变的普遍规律:字形的笔画遵循了趋直律、反逆律等规律,同化和异化是文字上的平衡律和类推律在改造字形时的结果,简化和繁化则是字形为了适应记录与交际要求。
最后,隶书字体还展现了符号化、规范化、美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于成熟的碑刻隶书中。符号化是简化的一个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简化的进程;规范化是汉字结构发展的目的,它一面肯定简化的成果,另一面又制止简化引起的混乱;美化是汉字结构所追求的现实目标,有时与简化并驾齐驱,有时却背道而驰。
隶书形体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演变原因既有汉字系统内部规律的作用,又有其他的影响因素。字体结构必须借助书写才能体现,而书写又必须在一定的工具和材料上实现,因此用什么笔,什么书写姿势以及写在什么样的质地和规格的材料上等诸多书写因素都对字体的结构起到制约或推动其演化的作用。因此我们从书写载体、书写工具、书写方式以及书写章法等诸多书写角度出发,结合隶书文字材料,探讨隶书字体演变和形成的内在动因和外部因素。字形结构和字体演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汉字的发展,字形结构的定型化也推动了字体演变。同时书写中的意识与生理作用也会对字体演变产生影响。此外,书写材料与工具、书写者以及社会因素对隶书的字体演变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书写工具、材料对隶书的字体有直接影响。如早期隶书是在战国时代秦系文字俗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这种草率的、简单约易的俗体在民间通行,书写者身份多样,字体日积月累的变化就发生在用字大众不经意间的日常书写中。文字属于社会现象,字体演变与社会经济、政治因素也有一定联系。再如碑刻隶书中幅面宽裕、制作精良的碑刻载体,为隶书字内的点画、空间的构造以及形态的仰俯、向背、斜正、曲直等诸多典型特征的显现创造了条件,促使了隶书的成熟和定型;毛笔的柔软性,使得隶书在平直方整的基本形式上,增添了圆转的弯笔或曲笔,像、、等,使字形体态方中见圆、雅俗相偕;刻刀的尖锐性,使隶书产生了方笔,从而加速了隶书平直方折结构的进程,同时也影响了字体风格的变化;书写过程中一个简单动作,或拖曳,或提笔,或顿笔下按,或转换角度,或讹变改造,等等,都可以改变一个字的形态和结构等。经过我们对诸多书写因素的分析,发现隶变并不是毫无目的和方向的变化,它在遵循汉字自身变化规律的大前提下,又受到特定条件或因素的制约,表现出自己的变化规律。
三 成果的主要价值
通过我们从字体学角度对隶书字体演变过程的系统考察,基本上整理出隶书从开始到成熟的总体演变面貌。这至少有以下几个积极意义。第一,有助于文字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从文字学角度研究汉字,主要有两大内容:汉字的结构和汉字的字体。汉字结构是对构件合成规律的总结;汉字字体是对构件生成过程的考察。由此可见,汉字字体研究可以为汉字结构的解释提供生动、鲜活的事实依据。那么我们从书写因素考察字体风格变化对汉字结构的影响,并总结出汉字结构变化的一些规律,这就为完善汉字结构理论及丰富汉字学教学提供了真实的材料,从而推进了整个文字学研究的进程。第二,有助于对汉字简化优化的科学认识。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隶书阶段是汉字字体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汉字由象形化向符号化转变,由屈曲的线条向平直的笔画转变,加之字体结构的不断规范,这都对于汉字的简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汉字在隶书阶段的演变满足和促进了汉字简化的需要和发展。因此,我们对隶书形体演变的路径做详细的描写,对于科学地解释汉字简化的由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第叁,有助于书法理论的进一步提升。在现代书法艺术中,隶书是书法家及爱好者学习和创造的一种主要书体,而学习隶书要从汉碑入手,这是古今书家的共识,汉代(尤其东汉)的碑刻丰富,流派纷呈,一碑一态,各具奇姿,因此成为笔法与形体极为正宗、完美的隶书书体。所以,我们对隶书的点画形态及其演变的具体描述可以为书家的学习、临摹提供理论指导。除此之外,论文的研究对于古文字的考释、碑别字的识别以及书体风格的理性解释也有着一定的实践价值和影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