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上官子健:以数字化赋能城乡融合发展

上官子健2024年11月15日10:27来源:

原标题:以数字化赋能城乡融合发展

作者:上官子健,系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叁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届叁中全会把“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进行系统部署,既明确了城乡融合发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也指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路径与方向。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化成为不可逆的发展趋势。数字化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飞跃,更是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面变革,对城乡融合发展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在此背景下,我们应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切实破解城乡融合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健全完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

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关键是要破解城乡发展的壁垒,实现人口、技术、资本、信息等优质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合理流动。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通过数据要素赋能传统生产要素,可以大幅提升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的全要素生产率,为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实现城乡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因此,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建设,是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项系统性工程。

健全完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有的放矢,将数据要素资源向乡村振兴的重点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和重要典型应用场景倾斜,支持先行先试,以真实场景牵引技术进步。二是坚持目标导向与需求导向相结合,优先考虑将数据要素资源向传统农业和传统制造业倾斜,大力推进农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同时,准确把握城乡居民需求新变化,以及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做好数字信息、冷链物流、快递服务等领域基础工作,促进一、二、叁产业融合发展。叁是加强政策支撑保障,确保财政、土地、人力、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方面的政策在推动数字化赋能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同向发力、彼此契合,实现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跨主体高效有序流通利用。

深化城乡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以数字化赋能城乡融合发展,从顶层设计、技术支撑再到具体执行,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口人才协作才能够有效推进。这就需要通过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序引导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城乡融合发展,弥补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不足的问题,打通数字化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

一方面,让擅长“讲故事”的人把事情“讲清楚”,让懂战略规划的人帮助“想明白”。只有让各类人才发自内心认识到,数字化赋能城乡融合发展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才能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同时,只有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才能让投身城乡融合发展事业的人才切实明白干什么、怎么干。可以由地方政府牵头,城乡规划等部门和相关领域科研院校、智库参与,从城乡融合发展的角度,系统、科学地设计该区域城乡规划布局,对未来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作出全面、细致阐述,进而增强引才聚才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把“最能攻城拔寨的人”选出来,让“有几把刷子”的人把活“干漂亮”。《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提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推出一批适应乡村全面振兴需要的新职业,注重引导外出人才返乡、城市人才下乡创业,实施以工代赈,加快形成双向流动、互融互通的统筹城乡就业格局。”应加强村党组织班子建设,加大“第一书记”选派力度、优化任用时间,出台更具吸引力的激励办法,吸引专业人才下乡,不拘一格扩大选人用人范围,确保各区域的整体规划部署落到实处不走样。

完善基层数字治理体系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基层治理,是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和重要路径。应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解决城乡融合发展中最迫切、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

算好眼前账和长远账,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底子。发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行推进的优势,推进养老、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全面构建“数字+”治理模式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秉持多元共治理念,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建设立体式、网络状的信息沟通体系,推动基层数字治理形成扁平结构,提升信息传递效率、扩展信息辐射范围,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供技术支持。

让数字化深度链接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孤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数字治理体系建设应整体聚焦人民群众基本发展能力的提升、就业发展机会的增多以及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等,优先加急扎实推进农民急需、普惠性高、兜底性强、带动面大的牵引性工程。

(责编:金一、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