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教学中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教材的使用给比较沉闷的哲学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师生普遍反映良好,认为新教材唤起了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热情。
通过两个学年的教学实践,我感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之所以能够吸引学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体现了一种兼容并包的开放性,体现了批判性对话的辩证智慧。教材在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和原理的时候,常常会简明扼要地介绍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介绍丰富的哲学史知识。教材体现了辩证的哲学智慧,在与各种哲学思想的对话中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而不是教条地、抽象地否定其他哲学流派,或自我封闭地拒绝与其他哲学流派对话。这种方式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说服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对于以往教材,这部教材还突出地强化了实践观点,把实践范畴看成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实践观点被全面贯彻到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阐释中。我体会,这是教材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突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一般唯物主义的意义上强调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但它反对抽象的旧唯物主义,强调实践对物质世界的中介作用。教材在论述世界的物质性之后,接着就阐释实践与世界的关系,充分体现了与旧唯物主义的联系和根本差异。在这种实践观点的引导下,现实的、历史的因素纳入对世界的理解之中,展现哲学丰富的时代内涵,同时也为教学留下了广阔的阐释空间。这就要求我们讲授具体的哲学原理和命题时,要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特征。比如,在讲到人与自然的概念,讲到实践对于自然物质的中介时,可以将当代突出的资源问题、气候问题等纳入其中,并且介绍国外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一些最新动态,解释它们在理论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与差异,在实践上对于培养人们环保意识的重要意义,这不仅能增加哲学的现实感,开阔学生的思想视野,而且将宏大的命题和日常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能够增强哲学的鲜活性和吸引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洋溢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它是走向“世界历史时代”之后人类思想的精华,充满了自由解放的时代精神和改变世界的主体精神,这种精神包含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这是许多哲学流派难以企及的一种思想境界,也是马克思主义一如既往地受到人们青睐、认同的原因。在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和宗旨,历史规律的选择性和实践性,民族精神的建构和弘扬等问题时,这部教材很好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种宝贵精神。本科生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和逐渐稳定的时期,他们充满激情和梦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他们的青春热情具有一种精神上的契合,能够产生一定的共鸣。在课堂上,如果将教材中体现的这种精神传递给学生,将理性的思考与激情的表达结合起来,就能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气质和高尚的价值追求。
教学实践时我们不无感慨,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吸引力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不少同学的观念中充满了各种扭曲了的马克思主义形象?究其原因,就是他们没有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力量,没有真正体会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道德境界和价值取向。这部教材指出,从一种单纯的人本主义或科学主义立场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人文价值和科学理性的辩证统一。教学实践说明,只要抓住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担当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并与人们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精神和立场就会更易于为学生所掌握。
能不能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引领时代潮流、凝聚民族精神,关系我们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教材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和经验提升到理论的层面,转化为哲学命题。显而易见,教材内容的安排和阐释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中华民族复兴这一大背景,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教材强调实践的主体性,强调民族精神的培养,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单独成章进行阐释,都是“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理论的层面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教材的这种体例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突出深刻的民族性,以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教学中不仅要揭示教材内容与当代中国实践的内在关系,并且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突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特征,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同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感召力在于它本身的实践性,在于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在于它对人类命运强烈的担当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很好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时代主题相结合,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中国化、当代化和大众化特点。用好用活这样一部优秀教材,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对大学生哲学素质培养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责编:秦华、陈叶军)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