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利在千秋:推进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
“思政课‘变脸’了,林老师讲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很有意思。”这是新学期伊始,西南大学201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许红领的新发现。林老师是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林庭芳。作为一名从事了多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老教师,林庭芳对此感触很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开展以来,高校思政课从教材到教学方式方法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大加强。这是我们以前难以想象的。”
工程提出,要通过十年的努力,建设一个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在全国有关学科专家、理论研究人员、教学人员以及实际工作部门同志的广泛参与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教材编写工作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学理论》、《史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法理学》等5种专业基础课教材也已出版并投入使用。对这些投入使用的新教材,中宣部、教育部下大力气在全国高校组织了新教材任课教师的全员培训,使全体任课教师更好地认识编写新教材的重要意义,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总体框架、重点内容。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也取得显着成效。2005年,中央决定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成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全国高校中已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5个、硕士点453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已经成为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平台和支撑。
搭建平台,人才辈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我们把出成果、出人才作为课题研究的重要任务。注重给年轻人压担子,在确定写作班子人选上,注重选拔优秀青年科研人员。在一些重大理论调研、研讨等学术活动中,广泛吸收青年学者参加。课题组对其他青年学者的影响和辐射作用也日益明显。”工程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表示。
出成果、出人才是工程的两个基本目标。工程始终把培养理论人才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作为重要任务,形成了依托课题研究培养人才、借助“四个一批”工程培养人才、通过培训培养人才等多种方式。在课题组组建上,强调老中青相结合,发挥资深专家对中青年理论骨干的传帮带作用,使课题组成为培养理论拔尖人才的重要平台。
借助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实施的“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培养中青年人才。目前,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列为重点培养对象的理论人才有70多人,其中40多位是直接参与工程工作的中青年学者。
通过定期举办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提高中青年骨干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一项针对中央党校6期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学员的问卷调查显示,有89.12%的学员认为,通过研修“加深理解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意义”;有82.53%的学员认为,通过研修“加深理解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90.02%的学员认为,通过研修“增强了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潮平风正扬帆时,花繁枝秀香已馥。六年多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理论创新进程,工程成为凝聚哲学社会科学界力量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推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方面发挥出重要的龙头作用、基础作用和带动作用。伟大的实践呼唤伟大的理论,工程的全面推进必将涌现更多更好的理论研究成果,源源不断地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精神动力。
(责编:高巍)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