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后期资助项目出版成果选介【6】

(2015年7月)

2015年08月31日13:42来源:

11.《当代人口较少民族文学的审美观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

“人口较少民族文学”是目前我国多民族文学研究中非常薄弱的一环。该书着重从口头传统与书面文学创作、母语思维与汉语写作、“跨文类”写作或文类探索、民间话语资源或“再民间化”、空间书写与风景修辞几个方面,对当代人口较少民族文学现代性转型过程中生成的诸多特殊地方性审美现象及其叙事经验加以理论概括和实践总结,对当代人口较少民族文学的审美生成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探源性的研究,呈现了该类型文学与其他类型文学的某些非规约性特征。

作者李长中,阜阳师范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已出版专着《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等多部。

12.《德国精神的向度变型——以尼采、歌德、席勒的现代中国接受为中心》(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5月第1版)

该书选择以尼采、歌德、席勒叁位德国文学大师及其代表作在中国的接受史作为研究对象,以期以小见大,形象地展现外来文化对中国现代性建构的种种影响。上篇主要集中描述尼采、歌德、席勒的学说思想在中国的多元接受路径,并深刻揭示了德国资源输入现代中国时复杂的政治社会语境;下篇则聚焦前述叁位作者的名篇——《苏鲁支语录》《浮士德》《威廉·退尔》形成的“文学镜像”,及其在现代中国的象征意义。最后,通过总结德国文学进入现代中国语境的规律性因素,揭示“诗人巨象”与“文学镜像”的二元互补维度,强调“德诗东渐”对受众主体的规定性而造成的接受维度的变形,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主体原则与资源向度”的内在关系,追问思想创造、自成系统的核心关节所在。

作者叶隽,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德国古典文学、知识史与侨易学等。已出版专着《变创与渐常——侨易学的观念》《德国学理论初探》等多部。

(责编:李叶、赵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