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世纪末发现甲骨文以来,以出土文献为研究对象的甲骨学、金石学、简帛学等纷纷发展为国际性显学,在学理层面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示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宏大画卷。
何谓雅俗研究
出土文献具有传世文献无可比拟的真实性,在补经证史、探本溯源、辨章学术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学术价值,对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解析中华文化的精神与特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历代学人遵循学术道统,对出土文献进行孜孜不倦的学术探求,并经过两千余年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取得蔚为壮观的学术成就。这一学术活动即出土文献的“雅”研究,换言之,即从学术到学术的研究道路,滚动式、递进式地推动学术研究的进程。
出土文献“雅”研究是阐释、传承、创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是学术繁荣的必然之路。如果说对出土文献进行的专业性“雅”研究属于学人对传统的一种“学术自觉”,那么,学院派研究者同时须将从“学术自觉”走向“文化自觉”作为研究追求的另一目标。具体而言,就是把传世文献研究的内容、精义转换为一种普及型成果,将“阳春白雪”式的研究成果转换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通俗型成果,“交付”给其他领域的社会大众自觉、准确、熟练地把握与运用,从而实现全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理解、应用、传播的“整体推进”。唯有如此,出土文献研究的“学术自觉”才能真正全面发挥它助推文化发展和文化繁荣的价值。这一“交付”过程,就是出土文献的“俗”研究。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谓“俗”指的并不是以哗众取宠为目的的“庸俗”、“低俗”或“媚俗”,而是以服务公众现实需要为旨趣的“通俗”。
满足大众需求
加大出土文献“俗”研究力度,通过全面汲取出土文献学术营养丰富中华传统文化,这不仅是社会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也是出土文献研究者应该自我担当的社会职责。
出土文献的“俗”研究,是满足社会大众分享学术研究等文化成果的现实需要。出土文献对传统文化的阐释与溯源意义重大,但出土文献研究中存在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学术研究与大众需求一定程度上存在相悖的现象,社会大众对出土文献具有强烈的探究与了解欲望,如对内化传统文化内核并承载传统文化思想的中国文字,尤其是隶书以前的陶文、甲骨文、金文、竹书文字等古文字;对出土文献新补充的儒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等等。出土文献“雅”研究提供给社会大众的是一种雾里看花、可望而不可及的成果,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出土文献研究由“雅”到“俗”的“交付”过程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极大地制约了社会大众对出土文献的文化渴求,从源头上限制了对传统文化了解与复兴的诉求。
从高深的学术殿堂走进百姓日常生活,这是科学研究的终极目的,加大出土文献“俗”研究力度是满足大众文化需求的客观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