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抑或创作倾向

蒋承勇2016年12月07日08:24来源:

原标题: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抑或创作倾向

在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衰微、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兴起之际,徜徉于滋养自然主义的科学主义大潮,愤懑于浪漫主义走向极端后的虚无浮泛,这种古已有之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格外盛行,人们误将它视为一种“文学思潮”。

五四运动前后,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刚被介绍到中国时,受日本译界影响,我国学界也把它与自然主义文学融混在一起,翻译成“写实主义”;后来,受苏联褒扬现实主义贬抑自然主义文学理论影响,我国学界一直将现实主义看成19世纪西方文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思潮。现实主义的重要性无可非议,但这不取决于它是否曾在西方文坛上作为文学思潮占据主导地位,而取决于它在文学史上客观存在的实际影响和强劲生命力。作为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应被视为具体的文学思潮还是应时而生的文学创作倾向,是个需要重新界定的学术命题。

众所周知,巴尔扎克是最能代表“现实主义”之内在含义的作家,但他与司汤达、狄更斯、萨克雷以及果戈理一样,都不曾用“现实主义”一词标明其流派归属。韦勒克在《文学研究中现实主义的概念》一文中追溯了“现实主义”术语在欧美各国的发生史。这一概念在文学领域最早的运用是1826年,但其流行却与19世纪50年代中期法国画家库尔贝与小说家尚弗勒利的积极应用有关。19世纪中后期,在整个西方文坛,的确曾两度出现过松散的以“现实主义”命名的文学社团,且都是在自然主义的故乡法国,只是这两个文学组织均因创办者的寂寂无名、存在时间的昙花一现以及影响力的低微,未曾进入一般文学史家的视域,不足以成为文学思潮的重要标准,也与我国学界所理解的“19世纪现实主义”或“批判现实主义”相去甚远。

作为文学史对某个时代文学——诗学特质进行整体描述的概念,“文学思潮”必须同时满足如下条件:在新的哲学文化观念尤其是人学观念引导下,通过文学运动形式创立新的诗学观念系统,在此基础上尝试新的文学方法,最终创造出新的文学文本形态。

一种文学思潮的独立存在,既要有特定艺术风格与创作手法,更要形成具有特定诗学观念和艺术品格的“精神气质”,它是文学思潮得以确立的本质要素。

(责编: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