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取得非凡成就
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和柱石性的理论支撑作用,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叁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一个思想深刻、内容统一、结构严谨的有机整体和不断开拓丰富的科学体系,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真谛。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学明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0年历程的反思集中归结为五个问题:能否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成就说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可否把这60年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完整的过程来认识?在这60年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谁?这6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是什么?这6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经验教训是什么?这些问题引发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广泛热议。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向军归纳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过程中,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不断深化和拓展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南京政治学院曹雷副教授的观点,即尽管新中国60年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但作为一个整体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两者是一脉相承的,前者是后者发展的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础上的发展,不能割裂和对立。诚如南京政治学院徐军博士所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不仅指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致性、稳定性和总体性,也包含了这一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总体传承性和发展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南京政治学院李昆明教授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在当代中国的丰富发展,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当代概括和科学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其总的指导思想的价值,在具体实践路径上,西安交通大学王宏波教授认为,我国当前进行的改革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社会工程理论和实践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问题结合提供了方法论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丰富和深化。
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出发,交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成果。南京政治学院顾智明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世界历史时代精神的精华,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体现了深邃的历史意识和对当代人类生存处境的理性自觉,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世界历史性的社会主义事业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南京政治学院杜人淮、蒋伟翔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形成和发展,是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理论突破与实践探索互动的过程,其源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及学说,实践基础在于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经济建设,同时借鉴和吸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现代文明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仅雄辩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真理属性,而且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实践拓展。在天津财经大学邓小平经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王晓林看来,执政党领导中国人民在60年间成就的伟业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独立并夯实了其富强的根基。中国经济理论的生成、探索和发展与新中国60年的曲折历程息息相关。学界在探索中逐渐实现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学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转向,后者只应扬弃前者而不应完全否弃之,进而确立以科学发展为核心理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体系。福州大学蔡晓良副教授认为,“自由人联合体”或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和最高理想,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当代中国社会组织指出了发展方向。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发展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逐步迈向“自由人联合体”为终极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共生共长的合作关系为现实目标。上述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社会主义价值取向问题、资源配置问题、权力运行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南京政治学院杨宁副教授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围绕新中国6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从执政回应能力角度探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分别从执政的现实规定性,即国情要求回应能力;执政的时代规定性,即世情要求回应能力;执政的价值规定性,即人民要求回应能力等叁个方面,系统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回应能力。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姜迎春副教授提出,艺术的商品化和文化的资本化必然导致文化成为资本的附庸,马克思的文化批判全然不是这样,马克思的文化批判建立在经济批判的基础之上,它在解释现实的基础上,为我们指明了改变世界的历史必然性和实现文化和谐的现实道路。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应当建立在马克思的文化批判思想基础上,否则,文化市场就会成为自发文化的乐园,以抽象人性论为思想基础的文化产物就会大肆泛滥,我们在“全球文化风暴”面前就会失去自身的特色和前进的方向,新中国60年积淀的社会主义文化基础就有被蚕食的危险。南京政治学院唐志龙教授认为,坚持以人为本的时代价值,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以人为本诠释了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坚守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拓展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价值尺度、价值取向和价值实践。法治与社会主义结合的创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湖北省行政学院黄金桥教授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历程,得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重大治国方略在我国确立并付诸实践的过程,就是法律权威在国家控制和社会治理中不断被认知、重视及尊崇的过程。在根本大法领域,江苏省委党校余红副教授指出,经过改造、“过渡”和改革等叁个主要阶段,我国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历次《宪法》及其修正案规定了新中国生产关系不断变革的成果,这是党带领人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前行的过程。
(责编:高巍)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