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垄断取代自由竞争,是帝国主义的最重要的基本经济特征。垄断的产生标志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已经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垄断的发展,使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同时使生产资料和劳动产物日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越来越不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因而垄断的发展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同时还加深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之间的矛盾;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等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的日益激化,为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
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俄国实际出发确定革命与建设的方针和政策,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复兴及对各种机会主义和错误思潮的批判中。他根据新情况提出新观点和新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列宁主义阶段。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尽管有人不遗余力地攻击列宁主义,污蔑“列宁主义不过是在俄国这一落后的小农国家中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的变种,而且以其极左的面目、崇尚暴力专政”,甚至攻击列宁是“党内的尼采主义者”,“党外的马基雅弗利主义者”摆14闭,但无论是躲在阴暗的角落里嘁嘁喳喳,还是在光天化日之下狂犬吠日,都丝毫无损列宁主义的光辉。
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一次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变成现实,在人类历史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1847年,恩格斯曾明确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革命。”摆15闭但是,列宁从20世纪初具体的历史条件出发,实事求是地指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确定不移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摆16闭。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俄国革命造成了有利的国内外形势,列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俄国实际相结合,明确指出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俄国,可以首先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逐步走向社会主义。“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摆17闭1917年3月,二月革命爆发,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在俄国形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列宁及时提出了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从11月6日晚开始到8日凌晨攻占冬宫,取得胜利。到1918年春,各地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在要不要进行十月革命和要不要由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问题上,教条主义者认为俄国的生产力尚未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地步,无产阶级不应该夺取政权,十月革命是“历史的悲剧和误会”,是“早产儿”。列宁则正确地指出,俄国生产力水平虽然不高,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虽然不够好,但无产阶级可以先夺取政权,利用手中的政权发展生产力,创造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在于它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从此形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截然对立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给予国际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极大的鼓舞和推动。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国际无产阶级的斗争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结合在一起,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至今我们仍然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并没有因为所谓“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而有所改变。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进一步丰富了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得到发展。列宁认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摆18闭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抽象的理论,而是从本国的实际出发的长期探索的过程。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继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积极推行“全面改革”的方针,在1986年2月召开的苏共27大上,提出“加速经济发展和政治民主化进程”。1990年2月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提出要对苏共进行革命性改革,修改宪法中有关苏共领导地位的条文,重新考虑民主集中制,并建议实行总统制;1990年3月15日任苏联总统。1991年苏联8·19事件后,于8月24日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一职,并以未能反对“政变”为由,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1991年12月21日苏联解体。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摆19闭但是,苏共改革的指导思想,却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从里到外,一步步丧失苏联以往的全部优势。戈尔巴乔夫攻击“列宁是一个狂热的马克思主义者、甚至带有俄罗斯特征,而这只能更加说明他是狂热的马克思主义者”摆20闭。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核心论点,是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他强调他所提倡的改革,“是对时代挑战的回应,是对社会主义反对腐朽的极权主义管理国家方式的潮流的顺应”。他还认为,“问题不在社会形态;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问题在于我们正走向一个集中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其他学说精华的社会。我不认为他们中间有一道万里长城。”摆21闭因此,他所推行的政治改革,是用所谓“全人类标准”、“全人类的价值”、“民主的社会主义”来改造社会主义。他强调,必须“抛弃以前某些看来是不可动摇的公式”,“确立新的政治思维,以及能保障人类生存的新的和平概念”摆22闭。在政治改革的实践中,戈尔巴乔夫从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揭露社会主义的“黑暗面”入手,发展到推行西方式的多党制。其结果,造成了否定无产阶级革命历史、丑化共产党、丑化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导致了人们思想的严重混乱,最终使苏共垮台,苏联解体。
造成苏联剧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苏联经济发展模式僵化陈腐,长期实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积重难返的以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民族政策中的严重错误;对外政策推行大国霸权主义,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政策等。在苏联解体的诸多原因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背弃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理论指导,将十月革命后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的苏联推向绝境。近年国内外不少研究者认为,戈尔巴乔夫上台之日,即是苏联走向灾难之时。戈尔巴乔夫一上台,苏联开始陷入解体的深渊。
“和平演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战略之一,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在苏联东欧的实施。从1982年里根制定“使共产主义民主化的战略”到布什1989年提出“超越遏制战略”,“以接触促变化”的和平演变政策,八年间对苏联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破坏。1989年,尼克松在《美国应当帮助戈尔巴乔夫吗》一文中强调:“我们对于戈尔巴乔夫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我不怀疑他的诚意。它是诚心诚意想把苏联制度从不治之症中拯救出来。他在追寻这个目标时大胆而充满勇气。我们应该帮助他——但只有在他的改革进行到有可能成功的时候,只有当苏联在国内的压制性和在国外的侵略性因此而减少的时候。”[23]尼克松的话,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西方推行“和平演变”的目的、策略和手段的本质内容。
苏联解体并不是如西方理论家所宣扬的那样,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破产”,也不能证明资本主义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而是从反面使世界各国革命人民受到教育,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中,如果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那将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一些俄罗斯学者认为,苏联剧变是“一场民族灾难”,“从1992年到1994年叁年间,生产下降了1/2,投资减少了3/4,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十年衰退使俄罗斯在世界经济份额减少了9/10。无可挽回地丧失技术和高科技生产以及一系列科学流派使俄罗斯无法参与世界性竞争,使我们落入了‘第叁世界国家’的境地。丧失了文化水平,教育和医疗体系遭到了破坏。群众被野蛮化了……所有这一切所引发的复仇主义和民族主义对俄罗斯来说是另一个威胁。俄罗斯的衰退还没有得到制止”。摆24闭与苏联在社会主义探索中所取得的成绩(尽管问题不少,甚至是严重的失误或错误)相比,所有这一切“灾难”的根源,首先要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如何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去寻找。
(责编:张湘忆(实习)、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