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大陆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
面对新世纪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新环境,面对广播电视和新闻教育的发展态势,中国大陆的广播电视新闻教育也暴露出诸多的问题:
1.广播电视教育网点的建设以超常规的速度和方式发展,布局和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办学效益有待提高。
早在 1993 年,就有从事广播电视新闻教育的专家呼吁:中国大陆广播电视教育"在布局上仍有不尽合理处,主要表现在近几年内新校园的网点过急过快;师资队伍和教学设备难以适应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已建成多年的广播电视院校的某些内部结构如教学、科研机构的设置过多,造成人才、物力、财力分散,既不便于管理,又难于发挥优势。所有上述各种问题都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造成办学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适当调整网点布局和内部结构势在必行"。 [8] 但是上述的一些情况不但没有解决,反而变得更趋严重。我们以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点)布局为例:
表二(9)
注:表中带※为统计表中没有写明。
以上统计表明:
(1)从1985年到1999年,中国大陆高校增设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点的速度还比较平稳, 15年增设了17 个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点,而到2000年这一年就增设了13个点, 2001年则猛增18个点,成为和广告学专业旗鼓相当的热门专业。(2001年中国大陆新增广告学专业点20个)。
导致专业点猛增和招生扩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广播电视从业人员来自学习广播电视专业的比例太低,亦是各院校争办广电专业的原因之一。"目前,全广播电视系统有从业人员47万多人,电影系统有从业人员约 36万人。全国有广播影视高等院校4所、中等专业学校20 所,截至1998 年底,4 所高校已为国家培养了广播影视专业人才3万多人" [10] 按此推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看好。但实际情况却有较大差异。"早在 1988 年原国家教委举行的新闻教育座谈会上,便已开始讨论'供大于求'的问题"。 [11] 中国大陆的广播电视体制,在近两年正经历重大调整。对"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的方针,已作了内涵的调整,地(市)县两级广播电视的职能发生转变,以传输和覆盖为主。从90年代迅速崛起的有线电视台也已基本完成了与无线电视台的合并。地(市)县级广播电视对从业人员的吸纳,在未来的几年将是十分有限的。另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1年组织调研" 21 世纪新闻专业人才培养与需求问题",其中一项结果表明: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新闻媒介,对新闻编采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基本上已呈饱和。
(2 )专业点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湖北、广东、浙江、福建等发达地区和沿海地区。有些省市办有3-4个广电新闻专业点,有的甚至高达7个专业点,重复建设现象较为严重。有限的师资、资金等办学资源分散,难以形成集团优势,创立品牌专业。而西部地区相比远远落后,仅占布点总数的十分之一。这和中央部署实施"开发西部"的战略不相吻合。
(3)超过1/3 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点设在非新闻传播院、系,缺乏支持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新闻传播学科基础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开办广电新闻专业的盲目性。
2.办学思路不够开阔。
――重视广播电视反映舆论、引导舆论的"喉舌"功能,轻视广播电视传播信息,提供服务的经营功能,导致了以往的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呈现出人才培养类型单一化,知识结构不完整的缺陷。当广播电视走向市场时,缺乏一大批合格的经营管理后备人才。2001年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指导委员会组织的" 21世纪新闻专业人才培养与需求"调研,调查了北京、广州、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的19 家新闻传媒。调查结果反映,无论是报业集团还是广电集团,都缺乏经营管理人才。
――重视对内宣传的人才造就,忽视对外传播人才的培养。当广播电视面对全球化浪潮的挑战时,我们缺乏一大批既精通外语和国际知识,又精通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业务的复合型传播人才。
――重视专业技术和技能的训练,轻视人文、社会、自然等综合学科知识的修养。重职业教育、专业教育,轻素质教育、养成教育。"上手快,后劲不足"的现象没有获得根本的扭转。广播电视面对国外媒介向我们争夺传播市场时出现的"西强我弱"局面,除了有资金、技术、经营管理方面落后的原因,更有高素质人才匮乏的不足。
――重视实践业务的总结,轻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广播电视新闻学科理论体系建设薄弱。当广播电视新闻教育面对广电传媒急剧变革的挑战时,缺乏作出调适的理论指导,
(责编:张湘忆(实习)、秦华)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