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后期资助项目出版成果介绍(2014年11月)

2014年12月30日10:07来源:

7.《可得利益的民法治理——一种侵权法的理论诠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

该书致力于探索和构建社会普遍信任机制下未来财产利益的民法保护理论体系。对那些形成于过去、实现于未来的预期利益来说,财产法的规制路径有无限扩张财产类型的危险,侵权法的规制路径则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该书运用法教义学的方法系统地讨论了可得利益损害赔偿问题,对侵权法范畴下的诸多理论争议进行了梳理和澄清,主张通过动态归责体系来协调损害救济与风险分担的关系,对可得利益的理论框定、模式选择、规范设计、类型区分、司法运作以及立法改进等疑难问题作出了解答。该书能为现代财产观念的转变提供知识注解和学理支持,也对推进中国侵权法的学术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作者杨彪,中山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商法学、法律与公共政策等。

8.《天学与法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

该书引入“天学”——中国古代的天文学——这一崭新的学说范畴作为分析视域,进入中国古人“神灵之天”的主流语境,从“天学”的若干理论层面出发,力图将抽象的“法律则天”理念“具象化”,多维度地揭示出中国古代的法律在设置和运行上到底如何具体“则天”的本源性路径,以及为求此种路径的畅通和独占,统治者又是如何用法律去保障它。通过这样的路径揭示,不仅弥补了学界仅止于抽象认识或纯自然认识的严重不足,从而完成了对古人“法律则天”原则的较全面认识,而且在更切实更直接的意义上展现了古代法律与天学的紧密联系,特别是法律对天学所渴求的“路径依赖”,使得古人头顶的天空真切地成为了一个“作为法律资源的天空”。这样的“天空”不仅对古代社会产生了重大法律意义,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可能存在的重大法律意义。

作者方潇,苏州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法律史、法律文化等。

9.《外来规则与固有习惯—祭田法制的近代转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

祭田是收益专用于家族祭祀的祖产,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之前,是家族制度最重要的经济基础。该书考察了祭田法制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型。根据传统祭田法制和官府对祭田案件司法审判的情况,该书认为传统官府一般是以“常识”和“祭田一般性惯例”作为裁断主要依据。民国初年大理院创设判解,结合共同共有法理和祭田惯例来裁断祭田案件,国民政府最高法院在此基础之上有所发展,与大理院共同完成了祭田法制和司法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型。考察祭田法制的演变,有助于思考两个问题:在司法领域,如何妥善处理外来规则和固有习惯之关系,怎样评估祭田制度以及家族制度在国家转型和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作用。这两个问题对中国从“帝国”转向“民国”的整个近代转型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作者李启成,北京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近代法等。已出版专着《晚清各级审判厅研究》。

(责编:秦华、张湘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