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

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文化外交:历史、现实的审视与思考【12】

吴白乙2016年11月29日08:17来源:

原标题:文化外交:历史、现实的审视与思考

  就学理而言,文化外交是中观和微观层次问题,主要涉及一国对外关系的有机组成乃至技术工具。然而,由于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对其战略思维具有根本性的影响,文化外交又是一个需在宏观层面做出深入透析的对象。因此,建立一个跨层次的研究框架解释文化外交现象,在学术上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富有相当高挑战性的。本文虽显有力所不逮之处,却着意强调以下文化外交理论和实践意义,以期引起后续的批评和努力:

  (一)文化是普遍和包罗万象的生活符号。语言、习俗、宗教、艺术、哲学、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非物质品反映“一定时期中为(人类)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的生存样式,因而具有自在的身份属性,即“最精深微妙且最具个性”的民族特征,其对外传导的方式更多地展现于自主的“无意识”的叙事,进而收到“隐形”的成效。(75)与此同时,文化可以通过具体的物质载体流通于市,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条件下,文化输出可集政策性、商品性和便利性等多重功利于一身,因而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有机部分。

  (二)文化是包括外交在内所有治国之术(蝉迟补迟别肠谤补蹿迟)的思想基础。“那些在每个社会中握有政治权力的人易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与态度将有许多文化根源。在每个民族国家中,统治本身和外交政策的制定都是在一种文化背景中发生的”。(76)理解一国的对外战略,必须深入了解其文化的道德内核。尽管这是一个长期、复杂和需要全面介入的系统工程;改进他方的认知、尊重及至接纳程度,除了其他权宜之计,最根本的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先进性、开放性和融合度,从而达到基于自身繁荣兴盛的文化安全及对外吸引力,这也是新兴大国向全球强国跃升所应具备的关键前提。

  (叁)文化外交除了依托于物质形态或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还必须体现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对外战略意识。文化外交强国不仅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条件,更要具备先进的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资源的整合能力。无论是各类传统工具,还是文化产业及其创新产物,其服务于文化外交的潜能只是客观存在,而能否有效地服务于整体的国家利益和外交目标,则取决于决策当局的观念更新和制度创新,也取决于在此之下各行为主体得到充分调动和有序组织。总之,文化外交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反映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弱与高下。

  (四)文化决定政治,又服从和服务于政治。文化外交是争取民意的一项长期工作,而政治则需要及时把握民情民意,争取政治资源。因此,当代文化外交在内必须顺应民众对外交流沟通的需求,利用民众和市场的力量,在外则必须淡化政治色彩,以艺术性、生活性、娱乐性、便利性的优势贴近民众、深入人心。总之,文化外交的成败不仅在于强烈的政治意志,也系于具体工具和策略的与时俱进,运筹得当。

  (五)文化终究是演进不止的,因此文化的改造和应用也总是处于“进行时态”。毛泽东说,“人类总是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观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观点,都是错误的”。(77)文化外交从来都是在内生和外压双重动力作用下产生的。在今天全球多元文化相互交织,各种思想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各国文化力量和文化关系不平衡、非对称的状态或将由新兴国家的崛起而带来的历史性改观。其中,中国能否明智地把握中外文化上互联、互动、互塑的大势,有效地回应乃至化解相关担心和疑虑,进而塑造对自身发展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已经成为近期对外关系需要破解的最大难题。长远而言,中国能否不懈地改进自身文化品质,具备令其他国家仰慕、效仿的制度、思想和社会生活范式,并成功地将其转化为对外输出的公共产物,则必将决定民族复兴梦想的实现乃至影响世界的未来。

(责编: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