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吴白乙,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内容提要:伴随中国向全球大国成长的“烦恼”之一是中外之间相互理解上的不平等、非对称。从根本上讲,这是由于文化观念的差异所造成的。同时,也与中国自身的文化现代化水平和文化外交能力相对滞后有关。无论是参与未来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变革,还是全面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都要求中国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生动力,从思想创新、体制改革、能力建设、产业扶持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补齐文化外交的“短板”。就未来中美关系而言,如果中国不能及时地改进文化影响力,不能创设与经济赶超战略等量齐观的对外文化战略及精良的运行机制,那么无论合作愿望多么强烈,也难以使美国确信“合作”将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唯一价值取向。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对当代文化外交的内在机理和发展规律加以总结,对中国文化外交存在的“短板”做出剖析,力图推动建立一个跨层次的研究框架用以解释文化外交,丰富文化外交理论,推进中国与世界文化融合,保障对外战略的平稳、可持续实施。
关 键 词:美国军事与外交/中美关系/文化外交/软权力/中国对外关系文化“短板”
标题注释:本文为伊春园2023入口直达大象重大项目“中拉关系及对拉战略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文化是影响国际关系的恒定要素之一。然而,作为精神存在的文化是容易感知,却难以准确计量,这也造成其在国际关系研究中长时间地处于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硬权力”笼罩之下,仅被视作一种间接影响对外决策思维和行为的隐性要素,而难以受到学者的青睐。①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总体趋向缓和,但其内涵却更加复杂,传统的地缘政治格局不断被新的利益组合所打破,“文化和文明对于世界政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从而引起西方学者的注意,“文明冲突论”、“软权力”学说的出现、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都表明,国际关系研究至少在部分地发生社会学转向。②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对于以文化为核心来源的“软权力”研究显着增多,这与国内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一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目标必然要求构建社会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文化意识,预防社会失范和文化安全风险;另一方面,在“硬权力”快速提升之后,中国迫切需要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主动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③压力催生思想,需求刺激供给,围绕加快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各类研究方兴未艾,也成为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一门显学。
在众多涉及“软权力”的研究中,文化外交是新的分支,缺乏系统理论和相关文献基础,主要是因为文化概念自身的宽泛造成研究边界模糊,人们很难“看全、想全和说全”。与此相关,“无所不在”的特性也导致文化在外交实践中与其他手段、方式容易产生重迭和混淆。比如,国家推出各类“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对外招商引资活动,似乎是经济外交的一种形态,而实际上则因为文化发挥了一定的对外形象塑造功能,也符合文化外交的基本宗旨。又如,文化外交与公共外交目的、手段、对象、参与者高度相似,有的研究认为,文化外交只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研究则指出,文化外交较于公共外交更注重“主体的平等性、方式的对等性和相互性、内容的相对真实性和目标的长远性”。④本文作者认同的一种观点认为,文化外交是一国政府利用本国思想、教育、艺术、信息、创意产物等资源禀赋,在外国民众中建立理解、信任乃至仰慕的长期行动。文化外交不是对外政策的简单解读和直接宣介,而是将自身的文化特性、价值理念和社会生活等系统地、自然地昭示于人、取信于人的过程,需要数代人“持续付出资金、才华、勇气和时间”。⑤
中国是文化古国和文化大国,有着文化外交的历史基因和丰富的现实资源。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年来走出国门的人数快速增加,2015年已达1.2亿人次,全球150多个国家已成为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⑥人群承载文化,传播文化,不同民族的往来促动不同文明的交汇、碰撞。这一变动也意味着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文化维度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一方面,中国进入全方位对外合作新阶段后,打造中外“命运共同体”成为对外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民心工程”在各个方向齐进并举,文化外交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愈加凸显;另一方面,中国还是一个新兴大国,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属性决定其文化资源、文化体制、文化产业和文化人才等仍然落后和不足。在这样的条件下参与全球范围的文化竞争,中国仍然处于“赶超者”的地位,文化外交“短板”是处可见。
本文尝试对文化外交的由来和历史经验加以梳理和总结,重点对中国文化外交存在的“短板”及其改进做出思考,进而对文化的现代化及文化外交理论进行初步探讨。